洪水、蝗灾、埃博拉……后疫情时代,气候风险 “灰犀牛”不可忽视

2020-7-2 09:48 来源: 中国报道

复合危机对于国家治理能力提出更多新要求


  2019年3月由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和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英合作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气候风险指标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继续推行现行政策并停滞不前,全球将会处于高排放路径上,由此所带来的直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将会影响国家安全。

  在目前路径上,到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和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中心估计值分别约为5℃和80厘米。而在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下,升幅可能到7℃和100厘米。这种升温速度将会给人类和自然系统带来严重威胁:到本世纪末,热浪、洪水、农业干旱的频率都以近10倍的速度增长,不仅将导致全球范围内更为严重的粮食危机与资源争端,同时还会增大各种新型传染病大规模突发的风险。基于此,各国必须立足未来气候风险的长远情景,考虑“最坏”结果,将气候风险和韧性治理的分析纳入决策,从根本上提升国家在复合危机治理中的应对能力。

  目前,对于新冠疫情与气候变化交织下的复合危机应对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2020年3月国际能源机构(IEA)执行董事法提赫·比罗尔就撰写评论文章强调,应该将发展清洁能源作为抗击新冠疫情刺激计划的核心。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应该重点聚焦在提高清洁能源转型的发展、部署和融合,这样既可以刺激经济反弹,还可以加速能源转型进程。该举措同时可以应对包括气候危机、水资源危机、粮食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等在内的长短期危机叠加效应,从根本上提升一国的复合型危机应对能力。目前油价的大幅下跌,也是各国降低或取消化石燃料消费补贴的大好机会,进而为能源转型投资和社会能源公平实现提供契机。

  2019年12月疫情前,欧盟曾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欧洲绿色协议”,旨在到2050年使欧盟成为全球首个“碳中和”地区,并在整个欧盟经济体中实现有效的碳定价。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于2020年5月呼吁,欧盟应坚持实施“欧洲绿色协议”投资计划,将其作为应对疫情、恢复经济的重要事项。在此背景下,德国政府于2020年6月3日通过了一项总价值为1300亿欧元的经济复苏计划(2020年—2021年),目标直指“气候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政府还将提供70亿欧元用于氢能基础设施建设,额外提供50亿欧元用于增加德国联邦铁路股本,提供20亿欧元用于建筑节能改造和气候适应措施。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等机构的研究表明,中国未来极端天气气候引发的灾害将趋多趋强,高温、洪涝、干旱、虫灾等灾害风险加剧带来的影响日益加大。在后疫情时代,中国也将面临提升国家复合危机应对能力的诸多新要求。

  在本次疫情应对中,中国就强调国际公共卫生危机应对需要跨领域,将检疫防疫、监测协调、药品研发、环境保护、人权保障等诸多环节都纳入到全球卫生治理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可持续安全的角度将全球卫生安全与全民健康覆盖、生态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3届世卫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将在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抗疫斗争以及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中国将同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努力确保抗疫物资供应链,并建立运输和清关绿色通道;中国将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助力非洲提升疾病防控能力;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中国将同二十国集团成员一道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并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加大对疫情特别重、压力特别大的国家的支持力度,帮助其克服当前困难。

  与此同时,作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的“一带一路”倡议也逐步纳入生态保护与健康协调发展理念。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全球生态文明倡议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具体体现。绿色发展是人类得以发展的生存基础,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可以提升各国在复合危机中的应对能力。如自2016年以来开始建立的“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目前已经下设上海合作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中国—东盟环保信息共享平台、“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一带一路”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以及环保技术国际智汇平台5个子平台。就长期发展而言,这些日益制度化的平台不仅可以为企业绿色投资、清洁能源新基建开展等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支持,同时基于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的沿线预警机制建设也能提升中国在大区域治理中的复合危机应对能力。(作者系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执行所长)
1234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