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气候投融资为“六稳六保”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2020-5-20 12:07 来源: 中英(广东)CCUS中心


应对新冠疫情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央在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中强调在加大“六稳”的同时,提出“六保”的要求,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而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气候变化是本世纪威胁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挑战之一。预计气候变化在未来三十年,每年需要1.6至3.8万亿美元的新增气候资金投入。气候变化有关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涉及到如何识别气候资金、如何吸引气候资金、如何管理好气候资金,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机遇。在巴黎协定签署五年后,虽然各国还没有对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达成一致,但总体上加强了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投入。然而,目前国际社会对气候投融资的统计标准和金融产品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融资渠道仍然未畅通,对气候效益的统计方法仍然不一致,亟需有前瞻性部署的国家和机构促进气候投融资工作的协同发展。

气候投融资为中国经济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或许是对“六稳六保”的最大潜在贡献。疫情带来的各国生产中断以及疫情引发的“民粹”活动将影响全球产业链的稳定,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中国的许多产业如电子产品制造难以独善其身。中国加快具有前瞻性的气候投融资标准开发、积极制定有关国际规则,以及动员气候资金投入气候友好实体经济,将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降低国外“民粹”活动对贸易活动的冲击,有利于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

通过激活气候投融资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业务,促进国际社会开展气候投融资活动,实现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中国稳定外贸和稳定就业。中国低碳装备产能和工程服务能力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例如风电装备产能全球占比近50%、太阳能硅片产能占全球50%、以及CCUS有关的一些关键化工装备在国际市场有非常高的市场占有率。通过促进气候投融资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中国制造的产品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也可能有利于降低部分国家气候变化相关高科技(如新材料,特种装备)的潜在输出壁垒。

在全球疫情爆发后,部分粮食生产国发出了粮食出口限制,如柬埔寨、俄罗斯、巴基斯坦、土耳其、乌克兰、埃及等国家。事实上,疫情发生前的极端的气候现象,如干旱,已经对粮食保障构成威胁。支持国内和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建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如气候保险),有利于防范气候致贫,稳定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供应。气候适应投融资有利于提升国内基础设施的气候韧性,例如建立城市气候适应能力标准,并作为城市投资环境的参考指标,有利于引入外资。

目前全球已经有多个行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降低气候转型带来的风险。例如早期报道日本的瑞穗银行,法国巴黎百富勤,英国巴克莱银行等金融机构宣布中止对燃煤电厂提供新的贷款,而大型能源公司,如英国石油(BP)、法国道达尔(Total)和荷兰壳牌集团(Shell)发布了净零排放目标和实施路径。在“新基建”出台之际,加快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如推广企业内部碳价格,有利于降低中国企业和基础设施的气候转型风险,即中国内部或外部碳排放成本提高对高碳排放产业链业务带来的风险。促进金融机构和能源企业等市场主体为气候变化做出前瞻性的部署,有利于稳定市场主体的经营和发展。

加强宏观气候风险管理,有利于降低金融行业资产的气候转型金融风险,为稳金融做出贡献。与此同时,目前国际社会没有对“气候债券”、“气候信贷”、“气候基金”等气候金融产品建立系统和完善的标准,需要逐步建成涵盖国内外行业和地区的碳排放统计数据库,如CEADs (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团队的全球碳排放数据库,和气候信息披露体系,统一气候效益评估方法。因此,建立前瞻性的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气候气候金融产品,有利于中国金融机构拓宽业务,吸引和服务国际气候资金,长远而言,有利于建设以中国为主的国际气候投融资平台。

全球各国在积极讨论,刺激经济方案如何促成“绿色复苏”,例如欧洲已经确定了以气候变化作为疫情后几十年发展的重点工作。中国在气候投融资工作上实现引领作用,有利于强化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预期,对稳预期做出贡献。我们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宜积极把握目前国际形势对气候投融资工作带来的正面需求,把气候投融资体系打造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思想在实践中的重要纽带。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