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土地利用部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转移量、碳减缓机会和潜力;阐述了以土地为基础的各类项目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意义,碳计量涉及的基线情景、项目边界、额外性、碳泄漏、监测频率,以及项目周期内不同阶段的碳计量方法;定义了以土地为基础项目的碳库种类和不同类型碳库的碳计量方法;详细介绍了估算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死木、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的步骤和方法,“3S”技术在碳计量中的应用;给出了预测和估算土地利用系统碳贮存量变化量的模型,提出了降低估算值不确定性、保证和控制质最的方法。
读者对象:涉及气候变化领域以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大专院校师生和科研工作者,开发与监测以土地为基础的碳减缓项目的中介组织和专家,木材生产与土地开发项目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相关部门的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
【目录】
序编译者的话前言第1章 绪论 1.1 土地利用部门二氧化碳排放与转移 1.2 土地利用部门减缓机会与潜力 1.3 气候变化的影响 1.4 为什么要进行碳计量 1.4.1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碳计量 1.4.2 气候变化减缓项目或规划的碳计量 1.4.3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碳计量 1.4.4 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碳计量 1.4.5 森林、草原与混农林业开发项目碳计量 1.5 碳计量方法与指南条款 1.6 本书的目的、组织和读者对象第2章 全球碳循环、二氧化碳排放与减缓 2.1 碳贮存量与流动量 2.2 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3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2.4 不同生物群落的植物和土壤内碳贮存量 2.5 土地利用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 2.6 土地利用部门减缓潜力 2.6.1 林业部门 2.6.2 农业部门 2.7 结论第3章 项目、规划的碳计量 3.1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3.2 气候变化减缓项目与规划的碳计量 3.3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碳计量 3.4 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的碳计量 3.5 森林、草原和农田开发规划与项目的碳计量 3.6 结论第4章 碳库与碳计量的测量频率 4.1 碳库特性 4.1.1 不同碳库的分布 4.1.2 碳库定义 4.1.3 碳库的流通量 4.2 碳库选择的标准 4.3 不同规划与项目的主要碳库 4.3.1 碳减缓项目 4.3.2 木材生产、土地保护和开发项目 4.3.3 国家级层面温室气体清单 4.4 监测碳库频率 4.4.1 地上生物量 4.4.2 地下生物量 4.4.3 枯落物和枯死木生物量 4.4.4 土壤碳 4.5 结论第5章 项目周期内不同阶段的碳计量 5.1 项目概念 5.2 项目建议书阶段 5.3 项目审阅、评估和批准阶段 5.4 项目实施阶段 5.5 项目监测阶段 5.6 项目评价阶段 5.7 碳减缓与不以碳汇为主要目的的土地开发项目 5.8 结论第6章 土地项目方法学 6.1 基线 6.1.1 建立基线情景的基本步骤 6.1.2 项目特定的与一般的基线情景 6.1.3 固定的和可调整的基线情景 6.1.4 碳减缓与以土地为基础开发项目的基线情景 6.2 额外性 6.3 永久性 6.4 泄漏 6.5 项目界限 6.6 项目尺度 6.7 结论第7章 基线情景与项目情景碳计量第8章 项目面积边界的估算与监测第9章 碳库计量方法第10章 地上生物量估算方法第11章 地下生物量估算方法第12章 枯死木与枯落物估算方法第13章 土壤有机碳估算方法第14章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15章 预测与估算模型第16章 国家层面温室气体清单第17章 估算碳贮存量和变化量第18章 不确定性、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第19章 碳计量与气候变化第20章 碳计量实践词汇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