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自上而下的全国环保大督查,为何让地方战战兢兢?

2017-9-1 15:28 来源: 侠客岛


这场自上而下的全国环保大督查为何让地方战战兢兢?


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是不少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环保督查大风刮起,中央雷令风行,许多地方政府战战兢兢。环保与经济,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自然是最好,可是如果经济发展牺牲环保为代价呢?如果环保让经济转型有阵痛呢?该怎么调整?最近网上争论不小。

1、环保督查引争论

8月15日至24日,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组开始进驻最后一批环保督查省份进行工作。环保督查至今,累计交办转办群众举报13826件;相关地区立案处罚2115家;立案侦查122件,拘留146人;约谈1113人,问责1797人。至此,四轮环保督查已经完成了全国全部覆盖。

然而如今,一边是雷厉风行的环保督查,另一边却是被一些人争论的环保督查“一刀切”言论悄然兴起。

网络上逐渐浮现一些反对的声音,有些网友称,个别地区的关停行动大规模波及到农业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服务行业,影响了农民、居民的正常生活。一时间,各路反对之声夹带着一些离奇的故事发出,真相谣言,在网络下酝酿,让人难辨真伪。

也有人提出了经济角度的分析,认为环保督查之下,在短期内,可能会使中上游的产业因供需关系导致价格上涨,从而使下游产业原料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使社会购买需求下降,最终反而会让原本的中上游产业利润下降。因此,环保督查的中后期会对经济基本面产生负面影响。

2、争论之下,环保部的坚持

即使在网上争议诸多,环保部仍然表示:该切的还是要切。因为即使在目前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还是有很多企业受经济利益诱惑,并不遵守法律法规

今年6月,环保部发布《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超过7成的城市不达标。京津冀13个城市在三大区域中,空气质量最差。根据环保部发布的这一数据,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的近亿居民,2016年有半年的时间生活在超标的空气中。

据分析,在目前恶劣的环境情况下,即使所有污染企业全部达标,也未必就能保证空气质量百分之百达标。但是如果再有企业超标排放,特别是当不利气象条件出现时,空气必遭遇污染。最终,“雾霾”这类极端天气的频频爆发将是必然结果。
这样的情况下,身为肩负全国环境治理,居民环境保障重任的环保部,重压之下的坚持也是顺理成章。

但依然有部分企业,依旧违法恣无忌惮。据《法制日报》报道,他们的记者就曾多次参加环保部组织的现场督查,不仅一些城市的小作坊式的“散乱污”企业令人震惊,而且部分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也和环保督查组打“游击战”,督查组在时守规生产或停产,督查组一走就开始违规生产,几乎让人防不胜防。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竺效对此表示:“对这样的违法违规企业就该一刀切,该停产的停产,该治理的治理。”

从法制的角度出发,法治精神就要求,避免选择性执法的情况。社会上所谓的“一刀切”实际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以前,就是因为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导致一些企业总能找到各种借口逃避处罚和监管。对于环境违法违规企业,不应该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就应该依法处罚。

3、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个二选一的两难选择?

此后,在8月23日环保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别涛针对所谓“一刀切”问题提出了回应:既要反对疏于管理纵容污染的“不作为”,又要反对平时不作为,督查前粗暴处理的“滥作为”。这一句话为所谓“一刀切”定了性:切掉污染企业没有错,但同时也应该做长期全面的工作,科学合理地“切”。环保工作牵一发动全身,远比想象的复杂。 

“一刀切”本身不是问题,切得不够好、不够巧、不够费精力才是问题。而造成这个问题,有两点原因:一是心急。中央督查组来了,以为匆忙关掉几个厂,临时把工人赶到其他地方,就可以提升当地环境指数,这恰恰表现出基层政府不熟悉政策、不熟悉企业、不熟悉技术等问题。环保需要的综合治理,不是临时关厂就能火速提高整体质量的。二是懒政。对于环境污染问题,只“堵”不“疏”。环境数据提升背后的,旧产业改造升级才是持久战。与“一刀切”所对应的是精细化管理,对地方各部门一整套领导班子的业务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阵痛是必然,环保倒逼产业升级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不仅是场环保战,也是场产业升级的经济战,要用环保倒逼产业升级。只顾环保不管产业升级,既不符合居民的根本需求,也与环保督查的初衷背道而驰。网络上对“一刀切”的怨言,也正是这点没处理好导致的。过去很多正规企业被迫不安装或不运行污染治理设施,就是因为需要从成本上和逃避环境监管的低质量高污染小作坊同行相竞争。

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产业如何升级?对这些高污染产业就应该“一刀切”,中央环保督查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要掀起一场短期风暴,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污染产能禁入”的市场共识。在这个过程中,阵痛是必然。

对于中小企业或初创企业来说,限产或停产就能直接把企业推向生死一线间。对地方政府而言,环保工作做好了,经济发展受限、维稳压力加大,转型期内,是一定会出现的,也一定要面对的,是必然要经历的。

5、但阵痛必将逐渐过去

近期,高污染行业的产能迅速收缩,已大幅度推高了相关工业品的价格。乐观看,若严格监管真正成为长效机制,优质产能会自发新增、扩建,逐步实现新的供需平衡。一部分失业人员和中小企业也会在新的行业格局中找到自己新的位置。如果地方政府真正理解环保督查的精髓,积极实现经济转型,那阵痛很快就会过去,既推进经济发展又促进环境保护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就会到来。当然,如果没有狠下心来的“一刀切”,产业转型升级也不会这么快、这么顺利地进行。环保督查,犹如关羽刮骨疗毒。力度多一分,胳膊废了;力度少一分,祛不了毒,过些日子,胳膊还是得废。

如今我们的环保事业,正如关二爷刮骨,需要“一刀切”,这一刀切好了,胜利才能在前方。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