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的另一种可能?看区块链如何激发市场“点绿成金”

2017-3-26 12:20 来源: 当代金融家

导读: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实体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块链金融要发挥对绿色产业 的促进作用,首先要取得政策及配套技术支持,其次要发挥区块链独有的技术优势,加速产品创新,着眼于生态建设,最终达到多方共赢、金融共享的局面。

绿色金融的另一种可能看区块链如何激发市场


经济新常态下,绿色金融对我国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战略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蓬勃发展,形成了基本的体系框架,但主要以传统金融和政府推动为动力,多元化程度尚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开放透明、自治匿名、不可篡改的特征为绿色金融带来了新的思路。面对发展瓶颈,区块链如何激发市场的崭新活力,从而“点绿成金”?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不足

绿色金融是利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产业,最终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创新。由于金融机构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难以依靠市场自发地解决负外部性问题,因此为了矫正市场失灵,在绿色金融发展初期,更多地需要依赖政府的政策引导。一方面,明晰产权,排放污染物必须获得相应的排放权;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买卖排放权;将环境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纳入评价体系,利用市场机制为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过去30年,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同时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据美国智库兰德研究机构测算,近年来,中国空气污染成本占GDP比重达6.5%,水和土壤的污染成本分别为2.1%和1.1%。中国亟须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到环境友好型经济的转型。2009年11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与此同时,在相应政策的支持下,各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已成为全球三大建立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经济体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据估算,2015〜2020年,中国绿色投资需求约为每年2.9万亿元,其中,新增绿色金融需求约为每年2万亿元。巨大的生态建设资金缺口蕴含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传统的金融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

一是交易成本高。以碳资产为例,目前碳资产从发起到上市的交易流通时间长、整个交易环节涉及碳资产交易企业、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碳资产交易所、第三方核查和认证机构、专家委员会等多方参与,交易过程的摩擦成本居高不下。

二是覆盖范围有限。目前,绿色金融服务主要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方式主要依赖绿色信贷。由于大企业资金雄厚、受关注程度高,通常会配备较先进的环保设备,相反,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承担环保设备的高额负担,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时又缺乏信用担保,往往难以满足融资需求,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真正的高耗能行业企业参与较少。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有向互联网金融发力的趋势,但受制于自身风险控制的要求和长期形成的行业偏好,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调整。

三是是产品创新不足。目前,绿色金融体系包括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排放权交易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相关的制度安排和产品体系尚不完善。以碳金融为例,我国碳交易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自身价格调节机制。产品创新缓慢,碳期权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金融衍生产品尚未形成,市场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手段,投资者面临较大的风险暴露,可能会对投资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产品规模上,受传统融资渠道的局限,已有的金融产品主要针对大型投资机构,缺乏针对家庭、个人等中小投资主体的信贷产品,难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使得资金在二级市场上的流转过程受到阻碍。

四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欠缺。传统金融业虽然资金规模大,但银行业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导致难以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尤其是针对个人的金融业务发展滞后,对新型风险的管理经验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碳金融发展滞后,碳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缺位,缺乏对核证减排量的定价权,处于国际碳交易产业链的底端,难以形成有效的交易市场。传统金融服务的中心化属性,制约了绿色金融向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加快这一进程。

123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