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期碳价波动拷问碳市供求关系

2016-8-12 05:13 来源: 国家能源报道

每年的6月、7月是我国首批七个碳交易试点的履约期,这对于试点来说,可谓是迎来“大考”。耐人寻味的是,“大考”过后,碳价都出现波动,这已经成为了碳交易市场特有的现象。最近,湖北碳交易市场因为碳价走低又引发了大家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现象:湖北创新性举措惹争议  

7月11日,湖北碳交易市场现货交易出现了大量卖盘,由于接盘力量不足,最终收盘于15.98元/吨,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下跌5.11%;7月12日,收盘价格14.98元/吨,下跌了6.26%;7月13~15日的跌幅分别达到了10.01%、10.01%和9.98%。

业内人士分析,7月11日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2015年度企业碳排放履约工作的通知》是此次价格波动的诱因。因为该规定称本年度履约最后日期是7月25日,并要求用于履约的ccer须经审核备案,且减排量使用比例不超过该企业年度碳排放初始配额的10%。至于剩下的未经交易的配额,将于7月29日归缴。履约通知发布后,许多企业快速反应,作出了将盈余余配额抛售的决策,结果在市场上造成了恐慌,碳价也随即快速下跌。

出于稳定价格的考虑,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于7月15日连续发布了《风险警示公告》《关于调整碳排放权交易产品HBEA日议价区间限制幅度的公告》两项公告,提出从7月18日起调整交易标的物湖北配额的议价区间限制幅度:涨幅上限10%不变,跌幅下限1%。后续中心将根据市场情况适时作出调整。

对于这一创新性举措,市场反应褒贬不一。一方面认为此举反应迅速,是稳定价格、稳定市场的创举。另一方面则认为,此举是干预市场,治标不治本。

其实,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一年的履约期前后,都会出现配额抛售、碳价走低的现象。例如今年的履约期后,广东、上海等地的碳价几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之所以湖北碳市场被当作典型案例大量曝光,主要是因为唯独湖北采取了行动。

“保持碳价格稳定是保障市场化减排机制、保护减排收益的必要手段。在碳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如果不去大胆尝试,谁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方法才是有效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企划总监张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动作是当前情况下为避免造成更大风险和损失而灵活采取的临时调节措施,“同时我们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必要时将采取政府回购、对企业免费获得的配额实行最低限价上市交易等方式维护碳市场稳定。”

分析:供求关系失衡应被重视  

碳价大跌,表面上与进入履约期有关,实际上分析,则跟供求关系失衡密切相关。

“理论上碳价格是由配额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形成的均衡价格。配额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时,均衡价格下降,减排收益减少,不利于促进减排,反之则反;配额需求增加,供给不变时,均衡价格上升,减排收益增加,有利于促进减排,反之则反。”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洲在《全国碳市场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署名文章中提到,政府分配配额的松紧直接决定了碳市场的供给,但目前来看,试点市场整体供大于求,再加上政府又缺乏市场回购等调控手段,导致市场配额过剩,价格不断走低,基本失去碳价格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的作用。

当然,碳市场体系相对复杂,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碳价的变动,如宏观经济的发展、政策的调整、企业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企业对碳资产的管理能力、核查管理的质量、市场投资人在市场上的参与程度等。

张熙就提到了宏观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她说,试点地区第一批纳入的控排企业基本都是该地区的高排放行业,试点的配额分配往往都是参照控排企业前几年的产量和碳排放量作为分配依据。但在经济形势下行、以及“去产能”的压力下,大部分生产行业都受到了严重冲击。“由于生产量的下降导致碳排放减少,从而造成市场上碳配额过剩、供过于求。供求关系失衡进而造成碳价下跌。”

此次事件,表明当前的碳价已不能真实反映出社会的平均减排成本,也对广大投资者参与市场的信心造成巨大冲击。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的创新性举措,可谓走出了大胆的一步。虽然这些措施的有效性还需要市场的反应才能给出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给碳交易市场作出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