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的经验分享

2016-7-29 11:07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日本碳金融发展的经验

作为能源进口国的日本在20 世纪70年代就开始大力提倡节能技术,这源于当时的世界石油危机。到了2005 年,日本国家单位GDP 的能耗仅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日本政府长期实施综合性措施和计划,鼓励节能技术的开发,并准许私人投资进入碳金融领域。

在《京都议定书》中,日本的目标是到2012 年减少6% 的温室气体排放。2007 年日本把建立低碳经济作为2050 年的重点战略发展目标。目前已通过的节能法案包括《面向低碳社会的12 大行动》(2008)、《面向2050 年的日本低碳社会》(2004)、《福田蓝图》(2008)、《立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2009)等。2008 年到2009 年,日本政府的“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计划”、 “追加经济刺激计划”中,政府财政为其保证了资金的提供。同时,日本“排放量交易机制”与“国内证书交易”也在2008 年开始试行。

欧洲碳金融发展的经验

欧盟制订了严格的碳减排目标,在碳金融的发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欧盟声称到2020 年减排20%,如果其他发达国家也做出相应或更加积极地减排承诺,欧盟将会把这个值增加到30%。欧盟内的政策法案有:《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指令》(2003)、《欧盟关于禁止白炽灯和其他高耗能照明设备的法规》和《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2007)、《关于促进和利用来自可再生供给源的能源条例草案》(2009)。除此之外,欧盟在2005 年建立了“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欧盟各国的低碳经济转型做出了贡献。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欧盟在2008 年11 月将国际航空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且在2012 年1 月起开始实施。欧盟这种单方面征收航空碳排放税的做法,引发了各国的不满,毕竟欧盟的碳交易体系只是适用于其内部成员,但环境是流通的,对于其他国家的污染,欧盟也要为其买单,这依旧是个两难的问题。另外, 欧盟于2005 年1 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欧盟碳排放贸易体系(EU ETS)。其EUA 交易量从2005 年的9400 万吨增长到2013 年的87 亿吨。2005 -2011 年,其交易额也保持了较好的增长速度,至2011 年已经达到了780 亿欧元,2012 年和2013 年有所滑落,分别为560 亿欧元和360 亿欧元,并且交易量与交易额都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地区。总之,欧洲方面不仅仅是通过立法,还有其联盟内部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即法律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组合相比美国来说更加系统也更加有效。

美国碳金融发展的经验

1997 年《京都议定书》签订之后,美国通过的方案包括《碳封存研究计划》(1997)、《碳封存研发计划路线图》(2003)、《能源政策法》(2005)、《先进能源计划》(2006)、《能源独立安全保障法》(2007)、《美国再生再投资法案》(2009)、《美国电力法案》(2010)、《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2011)。美国小布什政府在2001 年退出了《京都议定书》协定,理由是避免损害美国经济。虽然小布什政府不做出减排承诺,但也积极推进碳金融方面的政策。例如2002 年,美国政府就提出了2012 年削减18% 碳排放的目标承诺,2008 年小布什政府又提出了到2025 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零增加的目标。同样,奥巴马政府依旧重视碳金融领域。《美国再生再投资法案》(2009),就是奥巴马的绿色新政。例如对能源效率化及节能项目的补助、联邦政府实施的节能改造、研究与开发化石燃料的低碳化技术即二氧化碳回收储藏技术、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实行三年免税等。法案中还注重对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这部分政府投资为5 亿美元。另外对电动汽车用高性能电池的研发、对购买节能家电商品以及对美国国内生产制造的氢气燃料电池均有相应的补助。

从国家政府层面看,美国并不从法律上约束减排目标,但州一级层面,加利福尼亚州是第一个从法律上约束减排目标的州。《加利福尼亚州全球变暖解决方案法》(2006)中规定该州到2020 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到1990 年的水平。《西部气候倡议》(2007)由华盛顿州、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俄勒冈州和新墨西哥州五州制定,内容是到2020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2005 年水平的85%。联邦政府对减排的重视程度不如州级政府,但州级政府的合作与重视会影响联邦政府以后的行动决策方案。从美国、欧盟、日本政府的减排目标、政策和措施的比较来看,美国的法律条文是最多的,欧盟的碳金融实践是行动最快的,而日本中央政府对碳金融的支持是全面而深远的。

原文刊于《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9期 作者:李丽 石攀 申宸  系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恺天  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人员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