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林区转型发展的“碳”策略

2016-7-14 01:50 来源: 银行家 |作者: 杨志刚 李宏峰等

以碳经济碳金融共赢促进伊春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


  碳金融市场缺位导致我国碳资产定价权缺失、对碳经济支撑能力不足。当前世界经济弱势发展,而石油、煤炭资源价格的下行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缓冲期,我国应从战略高度促进碳金融与碳经济的偶合发展,以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建议首先是在法律层面研究制定碳排放交易法,规范碳交易行为,实现碳汇交易由自愿性向市场性的转变。建立碳排放测量和监督检查制度、明确奖惩机制和措施,深入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碳汇交易长效机制以及市场主体进入退出机制等,为碳经济发展提供健康环境。其次是完善与碳交易、碳金融相关的证券法、保险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促进金融市场与低碳发展战略的融合。同时,要给每个碳汇交易者建立诚信档案,以防碳权被重复交易、逾期付款等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增加碳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再次是完善碳税制度、财政补贴政策、公共支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若干配套政策,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意愿,扩展减排空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最后,应从定价机制、监管机制、融资机制、约束机制等方面完善碳金融发展机制。

  加大银行信贷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在间接融资方式仍占主导的情况下,银行信贷支持低碳经济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首先,加大对清洁能源产业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应把握时机加大对清洁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也要防范信贷集中与企业过度负债等原因形成的风险。其次,要加大对低碳技术应用、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方式对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升级进行信贷支持。同时,要把企业环评结果纳入信贷决策过程和贷后管理之中,及时发现并防范因环境风险引发的诉讼风险和资金风险。再次,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贷款+商业贷款”、“商业贷款+担保公司”、“市场+企业+基地+信贷+征信”等方式,努力为企业量身进行信贷支持。

  以务实创新驱动金融发展。首先是推出碳基础性信贷产品。如开发碳汇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我国已建立多层次林业资源交易体系,使碳汇资产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并具有较好流动性。金融机构可参照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发放碳汇抵押贷款;但是在抵押额度、期限上要加以控制,以防控风险。其次是推出碳汇衍生金融产品。要依托碳汇交易现货市场推出碳汇标准化合约、大额定单等交易产品,积极发展碳汇期货市场。要引导金融机构、专业投资基金研发以碳汇为依托并兼具融资功能的碳汇投资基金、碳证券等金融交易衍生品,向企业和个人推出碳汇新型理财产品。再次是进行碳金融体制创新。碳金融发展方兴未艾,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建议设立专业性碳汇银行服务于碳交易。碳汇银行承担碳源和碳汇交易的“转换器”功能,为投资者提供融资、担保、信用增级等服务,它的目的就是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业务内容围绕碳减排或碳汇项目展开。

  建立涵盖公益与投资属性的基金体系。成熟的碳交易市场需要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森林碳汇的发展也离不开基金的支持。首先,建议成立重点国有林区碳汇专项基金。要积极加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并设立专项基金,以支持营造碳汇林、强化森林管理和森林经营、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活动、支持碳汇专项研究和教育推广。其次,成立森林碳汇产业投资基金。森林碳汇价值受诸多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价值时常波动,故建议森林碳汇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封闭式基金管理模式、以特定的企业、银行、民间资本等投资者为主体,待筹足基金后按一定期限进行封闭运作。

  加快国内碳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引进专业人才。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知识存量和人才储备不足使其开展碳金融业务存在较大压力。对于银行来说,要在短期内改变现有局面必须要加快引进专业基础坚实、技术过硬的人才,形成专业化、成熟化的团队。其次,培养内部人才。碳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不容耽搁,各大高校、研究机构要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结合各自优势和市场发展需要培养碳金融高端人才,也可借鉴英国爱丁堡商学院的碳金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监管提高防范风险能力。首先,加强行业监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力度不够。碳金融属于创新型金融产品,且相关制度不尽完善。建议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出台相应碳银行政策,制定专门的碳能效行业监管口径,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其次,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碳基金会及商业银行等机构要研究建立碳金融风险评估体系,完善风险评估指标和模型,建立预警机制,为碳金融架构风险防火墙。在整个碳金融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建议国家制定相应风险补偿措施和激励措施来承担部分风险。再次,增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要坚持理性创新、保持审慎经营,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伊春市中心支行)
123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