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碳税是如何影响公共事业收费的

2016-6-27 11:25 来源: 中国电力报

  生产商和普通消费者将为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埋单。生态治理必然会带来公共事业费用上涨,以及煤炭工业的瓦解和崩溃。

  对气候担忧,却又不止于此

  4月22日各国签署了 《巴黎气候协定》,这一协定将在2020年后取代《京东议定书》。虽然协定的内容并不包含各国确切的减排义务,但是却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巴黎气候协定》是限制使用矿物燃料的最适宜理由,尤其为广泛推行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税提供了依据。俄罗斯副总理亚历山大·赫洛波宁表示,俄罗斯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限制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70%。

  毫无疑问,气候与生态治理的意义重大。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相反的一面。首先,人为影响气候变化理论的科学依据遭到若干科学家的质疑,例如,俄罗斯科学院就曾提出过异议。其次,气候治理已经演变成若干经济利益之争的有力武器。正因为此,未必是人类对气候变暖问题的真正担忧充当着全球气候政治的引擎。

  比方说,2015年在联合国巴黎峰会的筹备过程中欧洲油气企业呼吁实行碳税。

  在页岩革命的压力下,美国大量廉价煤炭涌向欧洲市场并排挤了当地的油气企业。

  为了应对美国煤炭,竞争者们决定直击其软肋,即在碳的问题上做文章。因为毕竟煤炭在燃烧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要远大于石油,尤其是天然气的排放量。

  对碳宣战

  俄罗斯业界代表同样怀揣保卫地球这一理想,为此还联合成立了俄罗斯气候保护伙伴联盟。该联盟最著名的倡议就是俄罗斯铝业(Rusal)总裁奥列格·德里帕斯卡提出的设置全球碳税的主张。根据其主张,到2020年每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税金额应当达到15美元,此后至2030年逐渐提高到每吨二氧化碳当量35美元。

  俄罗斯铝业高层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同样缘于煤炭,但这一次关注点是来自中国的煤炭。事情的缘由是,在世界市场上有力排挤竞争对手的中国铝生产商的电能来源主要是燃煤发电,而俄罗斯铝业在生产中使用的是来自水电站的清洁电能。俄罗斯克麦罗沃州州长阿曼·图列耶夫这样评价俄罗斯铝业的生态倡议:“其实就是压制中国的铝工业并扶持自己的产业,但这样做同时也毁灭了燃煤发电”。

  在俄罗斯自然资源部同样也有碳税的支持者,至少部长谢尔盖·顿斯基曾在巴黎峰会前夕表示,俄罗斯准备研究碳税问题。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尤里·特鲁特涅夫将东西伯利亚变成无碳地区   的倡议也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的支持。自然资源部乐观地表示,可以通过向可再生能源转变,以及引入金融激励机制,其中也包括征收碳税的方式,实现地区无碳化。

  当然,实现低碳经济,这确实很美好,也很进步。但是其代价几何?

  谁来埋单

  在俄罗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来自能源行业。能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俄罗斯总排放量的84%左右,其绝对值超过2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在保持目前排放量的情况下,如果对碳征税,能源业每年额外的财务负担2020年将达到350亿美元 (相当于俄罗斯去年GDP的2.5%),2030年将达到800亿美元。

  随之而来的是,这笔费用将通过提高能源费率的方式分摊给企业和家庭。最终的结果就是,民众将成为气候治理主要的利益受损者。第一,俄罗斯居民将感受到全国范围内电价整体提高带来的通货膨胀增长。第二,公共事业收费将大幅提升,尤其是在供电和供热方面。根据克麦罗沃州州长阿曼·图列耶夫提供的数据,对碳征税以后俄罗斯的供电和供热价格将提高1.7倍。

  即便是库兹巴斯地区领导人夸大其词,高估了公共事业收费的增长幅度,但对于民众来说,征收碳税的后果依然很严重。我们曾估算过,到2020年,假设已经对碳征税,以天然气发电计算,每生产1千瓦时电量的碳税将超过50戈比,如果以燃煤发电计算,金额将达到约90戈比。

  供热方面情况会更糟,就算表达委婉一点,供热领域的情况也完全不会好。俄罗斯供热系统热能生产消耗了国内大约33%的一次能源,也就是说,碳税总额中有三分之一将通过提高热力价格来收取。

  征收碳税的拥护者坚持认为,提高传统燃料的价格将推动节能与改造进程,这样碳税的消极影响迟早都会最大程度地弱化。但是,即便是在采用最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的情况下,供热费率在各个不同地区也将会有15%~25%不等的增长(以俄罗斯能源部计划为消费者长期热力价格计算采用的“alternativeboiler”标准作为计算依据)。

  除了公共事业收费的增长,俄罗斯经济中的碳密集行业也将遭受沉重打击,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煤炭行业。依靠煤炭开采企业规划和建设起来的单一型工业城市也将面临急剧恶化的社会和经济形势。在俄罗斯,这样的单一型工业城市有31座,总人口达150万。但是与整个人类的未来相比,这只能算沧海一粟。

  (作者系俄罗斯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会专项主管,中电能源情报研究中心杨永明译)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