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提升
碳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然而,
碳交易在不少地方还是新鲜事物。全国碳交易
市场将于2017年正式启动,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系列复杂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完成。
2013年以来,我国在
北京、上海、天津、
深圳、重庆等7个地区开展了碳交易试点工作,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积累了经验。但是,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都有差别,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吸收试点经验还需要各个地方认真研究。
“时间非常紧张。”
陕西某
节能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刘斌这样描述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状态。作为陕西省选定的
第三方碳
核查机构,公司的24名
核查员正密集前往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取经”。
为确保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国家发改委在今年1月下发《切实做好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6月30日前上交纳入企业经核查的排放报告。现在,陕西省17家第三方碳核查机构正在陕西省发改委的组织下,对160余家重点企(事)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情况进行摸底,这是陕西省首次进行大规模碳排放核查。
多家第三方核查机构表示,要按时完成核查任务,现有的核查机构和核查员数量略显紧张,碳核查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第三方核查确保数据可信度
碳交易市场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碳排放和碳
减排认证,这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工作。
陕西某碳资产咨询服务公司总经理张丽勤表示,碳排放权交易与其他交易不同,碳排放权“资产”产生的前提是人为对碳排放总量进行设定和对排放实体的有效监测。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通过一定的认证制度,对企业的实际排放量进行有效的监测与核查,确保核查数据的可信度。
在此次碳排放摸底工作中,陕西省17家核查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全省碳排放数据进行核定和监测。多位机构负责人认为,第三方机构的参与是互惠双赢的,既可以降低政府对减排行动的监管成本,提高政府对碳排放监管工作的效率,也可以彰显政府对碳排放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我国碳交易试点采取的方式是政府分配给企业指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如果配额不够需要花钱购买,有结余的话可以卖出。”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把碳排放数据的核查工作让企业单独来做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企业倾向于把数据放大,借此获得更多配额。
第三方核查机构将核查数据报告和建议提供给主管部门,从而为履约时企业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提供数据支撑,还能为主管部门的配额发放提供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