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导致的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全球各国都开始采取措施进行
节能减排。通过科技和经济的手段进行调节,寻求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欧盟在应对全球气候
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建立了
碳排放交易机制。二氧化碳
排放权成为一种新型金融产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交易
市场的研究,得出影响碳排放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宄相关性提供启示与帮助。
定义。碳排放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问题的新方法,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当作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碳交易市场类型与现状。《京都议定书》规定
碳市场有三种减排机制。分别是清洁发展机制(
CDM)、联合履行(JI)和排放交易(ET)。根据以上三种减排机制,碳排放交易被划分为基于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两种类型。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于2005年正式启动,经过十年的发展,碳交易市场的架构已经愈见成熟,规模与金额也越来越大。
截止2015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已覆盖31个欧洲国家,11000家发电厂、工厂、
航空公司。这些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欧盟地区排放总量的50%以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占80%以上。2013年欧盟碳市场总交易量约为102.6亿吨。总交易额约为528.49亿美元。其中,EUA交易量约为86.5亿吨,交易额约为523.48亿美元,CER交易量约为7.09亿吨,交易额约为4亿美元;联合履行(JI)项目减量单位(ERU)交易量约为9亿吨,交易额约为1.02亿美元。这可看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世界碳排放交易的主力。
不过伴随《巴黎协定》的签署和落实,据世界银行预测,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2015年底,近200个缔约方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奠定法律基础,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
碳中和”,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以内,并争取限定在1.5℃之内,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中国于4月22日在联合国总部首批签署《巴黎协定》。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说,碳交易市场是一个有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机制,预计2017年,中国将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蒋兆理估算,中国碳市场全面开启后,排放量将达20-30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仅现货交易,市场规模可达12-300亿元;若考虑期货,市场规模可达400-1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