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低碳发展战略
碳战略即低碳发展战略。制定碳战略,规划需先行。低碳发展规划直接决定了经济社会系统的功能定位、发展布局、规模体量、资源利用、生产方式、消费习惯以及社会
交通等诸多形态,这些都直接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好低碳发展规划,首先要了解影响一个地区或企业发展的无形因素如经济态势、社会文化、环境与
政策、价值观、生产方式与消费习惯等;其次要有明确的、可量化的目标,决策层如何支持,制度如何保障;再者是要有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的机制,并需考虑到规划实施所引起潜在的新的失衡现象。
企业在能源使用和能源管理中“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能源资产,在
节能低碳发展转型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环境下去满足生产的需求,并实现价值的创造”的考量,被称为碳战略思维。
首能世纪公司C30团队过案例采集分析,研究推出CARE碳战略模型,力求全面、客观、科学体现出低碳发展规划的内涵,确立低碳转型发展所需达成的战略目标。
容量模块(CAPACITY)
低碳发展与资源和环境
问题紧密相关。维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及发展,需消耗各类自然资源;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活动必然要排放大量的废弃物,须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因此人类的发展受到生态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双重限制,它确定人口与经济的发展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是主体,承载力是基石。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发挥得当,则可构成良性循环。
对于企业尤其是受控排的企业来说,其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已受
碳排放权配额的限制。因此,企业必须着眼于节能增效,通过降低能源排放强度、提高碳生产率逐步使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针对广大非受控排企业来说,对其现有的经济生产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碳摸底盘查,了解自身的排放家底,识别出排放容量空间,这也是后续系列工作的基本点。
问题着眼点:为什么要设定企业温室气体
减排的目标?企业温室气体类型、数量、源头?如何在低碳发展模式下保持
市场竞争力?什么样的产品在碳约束条件下会受欢迎?政策对企业与气候有关的行动之利好分析,如何化政策风险为发展机遇?
效用模块(EFFICACY)
走低碳发展道路,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把握关键领域的低碳发展重点,挖掘增量,实现增效增收。释放企业排放容量空间,提升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与价值,进一步延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问题着眼点:哪些节能增效最容易获得?针对生产和终端用能的效率提升方案?企业节能与增效改进与温室气体减排之间有何关系?在什么样时间阶段需要设定什么样的节能增效目标?碳战略应如何达到近期和远期的目标?此目标的实现如何与商业战略和机遇联系?
资源模块(RESOURCES)
(一)创新性融资
所谓“创新性融资”,就是将现有的融资工具和手段运用到低碳技术的开发、转让和应用中,切实提高开发技术、转让项目和吸引项目融资的能力。它不是单纯股本或债务,而是一种组合;不是由公共部门单独从事,而是与私营企业结成伙伴关系;不仅涉及资本,而且涉及企业发展和技术服务;不仅涉及技术创新,而且涉及技术推广应用和主流化。
基于技术变动的创新性融资
具体体现在:
碳金融手段。发挥
ccer和节能量交易的金融产品属性,寻求金融机构合作,开发节能量融资、碳债券[1]与碳
排放权期货[2]等产品,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支持低碳转型发展。
EMC合同能源管理、PPP公私合营机制中导入融资租赁。
政府节能补贴(奖励)、专项资金与税收优惠。
创新、多元的融资结构与资金渠道,将为低碳技术与产品的更新迭代以及市场应用,持续提供发展条件和驱动力。
问题着眼点:有什么融资工具适合且支持
节能减排?节能量、
碳交易如何优化组合与管理且实现最大收益?
(二)低碳技术和产品
低碳技术和产品主要指那些有利于改善公众的生活质量、提高其生活水平,通过提高能源的效率以获得更多的能源消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先进技术。技术创新是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利器,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必须通过技术进步与应用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新旧技术的迭代演示
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重点在于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产品的应用,主要包括在提高能效、节能、节能型消费品、交通
运输和建筑节能领域实施和推广应用高科技、新材料、先进的工艺流程、节能和低碳消费品等;以及更先进的工业锅炉、窑炉和保温等增量技术。
企业要结合自身产业定位或行业部门的特点,积极采用低碳技术和产品,发挥更多效用功能。
问题着眼点:节能减排有何途径?采用何种技术?能够在什么地方创新?哪些技术的应用最容易获得金融支持?
行动模块(ACTION)
管理制度创新与企业全体员工意识的提高并积极配合参与,是企业低碳发展战略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的强有力保障。
企业低碳转型势必打破其传统营运格局,在追求降低能源强度、提高碳生产率的模式下,需要企业不同部门联合参与到碳战略落地、碳排放核算和上报、参加碳交易的具体工作中。这些工作不仅要求具有专业能力,更需要企业在组织管理架构上建立更加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全面推进
碳管理工作的开展。此番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内部平衡补偿机制设计。一个可持续的、科学的管理规章和补偿规范,将大大提高全体员工的参与低碳转型与建设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企业的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管理水平。
问题着眼点:企业员工如何参与协同?管理层如何支持?支持的动力和抵制的来源在哪?如何克服?与碳战略有关的行动如何从外围进入核心?什么外部要素对碳战略的成功很重要?企业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