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后温室气体急速产生
自从1750 年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在產业、科技上,各方面的急速成长,虽然带来极大的便利,相对地,却也造成极度的危害。以1997 所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主要為了削减下列六种导致气候严重变迁、失衡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而在这些温室气体中,尤以二氧化
碳排放量最高,总体影响最大。可惜的是,只要燃烧化石燃料,如煤、天然气,或燃烧废弃物及木材等就会產生,再加上,工业革命后,人口急速膨胀,大幅砍伐森林,造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绿林减少,二氧化碳上升之速,一度达到无法控制之势。
另外,影响次高的甲烷,则是生產与
运输煤、天然气、石油过程中都会排放外,垃圾掩埋场有机物分解时,以及畜牧都会產生;第三的氧化亚氮,则是来自於农业与工业活动,以及燃烧固体废弃物与化石燃料所致。而剩下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则是地球以前根本没有的气体,是工业革命后,包括冷气机、电冰箱的冷媒,灭火器、喷雾器等的化学成分以及铝製品,还有工业用的半导体、镁製品、
电力设备等都会產生。
体进入大气,无法收回,也无法立即被分解,只能靠自然的过程让它们渐渐消失。可想而知,对地球、对人类的生存有多大的危害。
自订排碳目标加速达成决心鑑於此,早在1992 年,联合国大会即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UNFCCC),并从1995 年开始每年举行缔约方大会。1997 年,第三届缔约方大会(COP3)通过《京都议定书》,要求41 个已开发国家,从2005 年到2012 年渐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当时,一切看似充满希望,也获得193个缔约方批准。
只是,这项攸关全人类福祉的重要决议,首先,就被当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第一的美国所否决。更重要的是,仅局限於已开发国家的规范,姑且不论达成与否,对於世界上主要的排碳国家,开发中的新兴国家却丝毫没有「约束力」。
这次亲身参与盛会COP21 的温桓正资深专业工程师即表示,「其实,这是可想而知的事,要求减少碳排放,已开发国家或许还可以做到。但,开发中国家,譬如印度、中国这些生產大国,它们正在极力发展经济,人口又持续增加,怎麼可能用同样标準来要求它们。」一句话,点出了关键,亦突显这次眾所瞩目的COP21,会议中所遭遇的诸多困难。
温桓正进一步指出,根据《巴黎协定》包括目标、减缓、调适、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29 条的内容。其中,各方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迁行动,最是COP21 的核心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每个同意参加的国家订定自己的减量目标,就是所谓的INDC(国家自定预期贡献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并非外部强行施加,是各国依据自身社会状况所定之目标,具法律效力)。然后,各国自主性地达成。这麼一来,目标是自己定的,又怎麼好意思『黄牛』,说它做不到。」
因此,与1997 年签署、2005 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相较,《巴黎协定》将温室气体
减排义务,一口气从已开发国家,扩大到中国、印度等开发中国家,目前已有184 个国家提交目标,不能不说是COP21 的一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