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近200个国家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再次迈出历史性一步,达成《巴黎协议》。全球极端气候天气、雾霾增多,能源功不可没 。但如分析所言,《巴黎协议》虽然不一定是化石能源的终结,但它是考虑能源转型的一个开端。新形势下,中国的能源转型和
节能减排措施应如何服务于2030年减排目标?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
碳金融交易》作者、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师孙兆东博士。
能源企业要学会利用碳金融
中国能源报:《巴黎协议》的签署对中国能源转型有何推进作用?
孙兆东: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最终达成《巴黎协议》对全世界传统能源结构转型提出了更多新的、实实在在的要求。中国承诺,
碳排放在2030年达到峰值。这就需要我们在未来15年内,在能源转型方面下很大功夫:一要强调传统能源利用的清洁化,加大技改投入,使硫、碳、氮等各种排放持续下降;第二,向新能源转移,因地制宜发展风、光、地热能等,实现能源结构性转型;第三,能源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碳金融 工具。碳金融 正是为了用金融手段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能源转型;第四,能源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走出去和国际化的因素。要从全球环境协议的要求出发,布局全球能源。同时能源企业转型一定要紧盯全球能源利用的领先技术以及互联互通,在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进而取得国际
市场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