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视作全球最具潜力的“碳
减排”
市场,也为发展
碳金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月18日,国际
排放权交易协会(IETA)主席兼首席执行官Dirk Forrister1月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表示,中国要建立全国
碳排放交易市场,需要建立统一清晰的
政策环境,碳排放权的配额发放要适度从紧,
碳交易体系设计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并提供定期透明的交易信息。
建立统一的全国市场
2017年中国将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对中国乃至全球碳交易市场将产生什么影响?
Dirk Forrister:去年9月中美达成气候共识,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更严格的减排目标。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领导力及国际影响力。
气候变化和当地的空气污染密切相关,中国通过建立市场化的减排机制,对于改善中国本地的空气污染如严重的雾霾等都有好处。
中国从目前7个省市的碳排放试点到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将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Dirk Forrister:在中国碳排放试点中,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点。如果要建立全国市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清晰、简单易行的政策环境。
全国性
碳市场建立后,中国碳市场规模将由几亿吨变为几十亿吨,规模经济效益更加明显。建立这么大规模的碳市场,必须依靠广大企业的积极参与,这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另外,碳市场交易信息要透明,包括碳市场的供给量、需求量、经济变化等数据。
国外碳市场建设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Dirk Forrister:首先是政策必须清晰,企业可以根据确定性的政策制定交易策略;碳排放权的配额发放要适度从紧。例如欧盟的碳市场非常完备,但由于配额发放过多,导致欧洲碳价逐渐下滑。只有配额从紧指标才有稀缺性,企业才有需求和交易;要允许项目减排,如允许
ccer这种灵活、低成本的履约工具。
此外,定期发布上一年的履约情况,使企业能通过这些数据,为市场未来的需求提前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