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碳货币”是非常重大的金融事件,在人类货币发展史上,可称得上是继黄金货币化、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的最重大变革,其等级甚至要超过石油美元和粮食美元。
本质而言,它是一次无比巨大的利益再分配。在竞争中,发达国家、率先推动碳货币、建立
碳交易市场并坐庄的国家将成为赢家;而发展中国家、被迫跟进和无力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国家将成为输家。同样,有大量剩余资金,能够买卖和操纵碳交易市场的国家和企业将成为赢家,而资金短缺、被迫出卖
碳排放额度的国家和企业将成为输家,尤其是中国这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将付出很大的转型代价。
碳交易机制促产业转型
目前,我国
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建设刚刚起步,金融业介入不深,碳资本利用效率不高,不仅缺乏完善的碳交易制度、交易
法规以及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缺乏相应的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
碳基金等各种
碳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服务的支持。目前我国企业卖出的
减排额主要由一些国际碳基金和公司,或通过世界银行等中间机构参与后才能进入国际市场,使国内碳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制约了本土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巴黎协定》只是各国表面妥协的一个协定,并非真正的大妥协,也并非由此就把未来经济游戏规则给定下来了。这次妥协,是世界加速重组进程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这意味着未来的博弈将更加快速和激烈。这个过程就是留给我们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的时间。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碳交易机制的引入,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不是为了给那些高能耗企业更大负担,而是让大家认识到,环境是有成本的,燃煤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需要更高甚至高过它本身发电成本去消除的,而且积累得越久,消除成本越高。企业在享受干净的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自然的同时,需要承担责任。因此不要把低碳和发展认为是两个抵触的方向,不要把碳交易机制认为是雪上加霜的紧箍咒,它可能给我们一个机会思考如何转型。
随着中国到2030年
碳减排的新承诺,中国已被看作是全球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表明,目前中国已经成为CDM机制下提供碳减排量最大的国家。以中国碳减排投资为例,中国要实现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5.5%的增幅,也即在2010~2050年间共累计增量投资14.2万亿美元,每年投资需占到当年GDP的7%,这将是巨额的投资。
目前,中国要想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拥有定价权,建立起有影响力的市场体系是第一步。
可喜的是,我国正在积极考虑进行碳排放立法,即起草《碳
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为建立全国统一
碳市场创建更成熟的条件。对于此前业界发出全国碳交易市场能否如期启动的疑问,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明确表示,我国争取2017年开始启动全国碳市场,兑现2014年所说三年内启动的诺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建议,在未来的碳交易中,中国可以尝试推出“碳交易—人民币”模式,中国必须抓住当前人民币加入SDR的新机遇,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加快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建立健全人民币在全球碳交易中的贸易、投融资和资本市场循环流通机制,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在碳减排市场争取国际定价权的关键一步。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提供方,如果有强势的人民币支撑,将会使中国成为最重要的碳交易市场,在全球环境容量的重新分配中,占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