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补贴的祸害
除了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不合适,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更是不合适。
前几个月,
河北某市鼓励电厂实行
节能改造,下指标要求每个电厂把煤炭的用量给压下来,并且明确要求电厂尽量使用优质煤,这样来为
减排做贡献。为什么呢?因为企业为了多发电又要少用煤,自然会选择热值更高水分和杂质更少的好煤来发电,这样电厂的排放数字就可以刷低了。但是优质煤都拿去发电了,中等和劣质的煤呢?填回地底下去了吗?当然不是,电厂选了更多好煤,就意味着更多差的煤留给了其他行业,包括广大居民,河北还大量的地方居民依靠散烧煤度日呢,那可没有什么脱硫脱硝一说。
众所周知,在各种烧煤的行当中,火电厂的排放是最好控制的,技术也是最成熟的,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理性地做全盘考虑:如果一个地方一年要烧100万吨煤,其中40万吨是火电(暂时不考虑煤
化工等其他综合利用项目,仅仅是烧),恰恰是应该把最差的煤都拿去发电,这样100万吨煤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才会最小。
也是基于这样的考量,火电的排放标准应该合适就好。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其实先把现有的达标排放管好都很不错了。像欧盟的火电厂排放标准,就比中国2011年的火电排放标准还宽松,自然他们也没有搞超低排放这种事,犯不着去花那成本,人家怎么控煤?逐渐用可再生能源去替代,压缩煤炭一次能源百分比,调结构,一了百了。当然煤电行业也不用打着超清洁的旗号去为自己争取发展空间,都是花架子。
但是中国是什么情况呢?电厂脱硫脱硝本身是自身的义务,却要全国人民来买单,已经造成了
市场的不公平。粗略估算了一下,每年国家给火电厂的补贴差不多有500个亿,只要上了设施,发一度补一度,即便实际上在超标排放都给补,这客观上就给很多企业钻空子赚补贴的空间。现在更是要给超低排放机组每度电加两分钱的财政补贴,还要保证机组发电利用小时数。
信达证券能源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郭荆璞最近在媒体上说,燃煤机组超低排放的国家标准要求并不高。目前,神华、国电等电企的燃煤电厂已经都能做到超低排放,企业的脱硫脱硝治理成本逐渐低于两分钱,
节能减排能挣钱,因此电企也都很乐意做。
而且,据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全国的
电力已经过剩,平均发电时间只有不到5000小时;但现在的火电厂还如此积极性上项目,主要是补贴太多。然后,就形成恶性竞争,在西部有些地方,风电和光伏被大面积的排挤,“弃风”“弃光”现象严重,造成巨大的浪费,有的甚至沦为投资陷阱。火电仗着传统的电网
政策优势抢蛋糕,回过头还挖苦可再生能源是自己不争气,又贵质量又不好,别人电网不愿意要……完全无视在其他多个国家,没有给火电补贴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已经降得比最好的火电还低——这也还没算环境成本。
这样下去的话,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承诺的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承担大国责任的话,又要如何落到实地呢?
当然,如果不是国家拿钱来补,也不是全国一哄而上,企业如果自愿精益求精进一步降低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或者是特殊情况下要求做超低,也是可以的,并且要分区域,分具体的个案,统筹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来考虑。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与当地的环境质量挂钩起来,因地制宜——这也是基于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应该做的。
做环保,得直面真
问题,分清主次统筹解决,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文章来源:环保厅长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