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发电或为“十三五”经济增添新引擎

2015-11-19 11:52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移动能源和薄膜发电技术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意义

李河君介绍,以薄膜发电为核心打造的移动能源产业,以可移动分布式发电技术为基础,通过与储能、控制、信息通信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能源可移动、全天候、高效率的供应。得益于薄膜发电技术轻柔薄等特质,薄膜芯片能够被用在电动汽车、无人机、手机、户外用品、航天器等领域,最终形成用电供电一体化的集成终端产品。

据测算,移动能源产业的市场规模未来三年可达到8万亿元。移动能源产业链主要包括了上游核心技术研发及高端装备制造,中游移动能源产品生产以及下游各种移动能源产品的应用,同时也涉及分布式发电、储能等相关辅助产业。利用上游研发生产的高效、可靠的生产设备,以及靶材、背板等原材料,可以大规模量产高效率的薄膜发电芯片、组件,再与电动汽车、无人机、手机、户外用品、航天器等领域产品相结合,最终形成用电供电一体化的集成终端产品。在GDP“破7”时,移动能源和薄膜发电技术对我国撬动民间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也具有战略意义。

以太阳能全动力汽车举例,一项调研表明,72%的受访普通汽车消费者有转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其中10%倾向尝试购买全太阳能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太阳能全动力汽车借助薄膜技术提供能源供给,可以做到环境零污染、使用零排放。经测试,在6平方米的车顶及车身,如果铺上高效薄膜电池,平均每天等效发电约4小时,可以驱动一辆1吨重的汽车正常行驶80—100公里,基本满足自身电力需求。而且太阳能全动力汽车可以边行驶边充电,比普通电动车多跑一程。此外,利用太阳能自充电,可以减少电网改造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缓解充电高峰压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太阳能全动力汽车的市场前景非常巨大,预计到2018年,太阳能全动力汽车有望实现量产。

除此之外,薄膜发电产业与建筑、农业、工业相结合,预计在2015年到2020年,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到2万亿元;户用发电系统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到2万亿元;农业光伏设施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轻钢结构工业屋顶发电系统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

薄膜发电产业的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在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薄膜发电产业兼具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薄膜产品覆盖所有适于分布式供电或移动供电的电力需求领域,包括民用、商业、农业、交通、公共设施、科研、军用、航空航天等众多行业与交叉领域。

具体而言,薄膜发电产业对投资、就业以及中小企业的带动力强。仅以柔性薄膜太阳能组件生产设备为例,预计到2020年需要新增超过5700万千瓦(57GW)的生产能力,直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700亿元,创造直接就业21万人,间接带动上下游配套研发、生产、销售人员就业数百万人;如果加上数十个相关行业的发展,拉动就业的整体效果将更为显著。汉能的薄膜业务直接带动了电子、玻璃钢铁等85个行业2000家中小企业,为2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德国近年在对100万栋建筑进行光伏改造过程中,创造了37万个就业机会,鉴此欧洲各国已经计划将1.9亿座建筑中的大部分变成“微型发电厂”,打造新的增长动力。

同时,薄膜发电产业还有利于带动装备出口同步增长。目前,新能源装备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需求。由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处于同一起跑线,除了可以将相关产品出口之外,还可以在控制核心技术的前提下,适当地将部分生产设备出口。仅以出口10GW柔性薄膜太阳能组件生产设备为例,就可为国家创汇约162亿美元;如果将10%的移动能源产品出口,则可创汇约1300亿美元。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