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市场广阔
在历届气候大会中,
碳排放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而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体,碳排放总量占全球27%,因此,中国在这次会议的表态将变得非常重要。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碳
减排工作。去年年底,中美发布了一份《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共同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的相关协议,中方承诺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
为了实现
碳减排的目的,结合世界各地的碳减排经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
碳交易制度,用
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参与减排是最有效的手段。
所谓碳交易,是指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
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2011年11月发改委公布将在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
深圳等7地先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从此开启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但由于
政策的不明朗、地方化交易模式的空间所限等原因,我国碳交易市场并不活跃。
近年来,由于碳排放对我国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国家对于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关注度逐步提升。
今年9月,中美两国再度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承诺到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这是中国首次明确建立全国
碳市场的“时间表”!
在联合声明中,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政府承诺将拿出200亿元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还提出将覆盖
钢铁、
电力、
化工、
建材、
造纸和
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为碳排放市场。
安信证券在日前发布的研报中表示,中国的碳排放市场后续交易量望达到30-40亿吨/年,是欧盟碳交易市场的一倍(2014年欧盟交易量400多亿欧元),随着政策立法的完善,后续空间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