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绿色金融 仍面临现实困难
当前我国发展环保产业金融服务仍面临诸多挑战。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普遍存在初始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行业收益率偏低等
问题。特别是绿色环保产业经营现金流和成本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城镇居民自发践行环保理念和主动为环保产品买单的良好习惯,以及地方政府财政资金补贴是否能够及时拨付到位。
从实践情况看,要想改变城镇居民自发践行环保理念困难重重。以垃圾分类为例,虽然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并提供必要设施,但城市垃圾分类进展依然缓慢。
北京倡导垃圾分类理念有十来年,但实施现状却让人失望。北京基本上所有小区多设置两个垃圾分类桶,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所谓的“可回收物”是指纸类、塑料、金属、布类,“不可回收”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以外的各种生活废弃物,但是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的屈指可数。所谓回收与不回收基本都成了“作秀”桶。据北京市相关统计,城市垃圾年增长速度约10%,虽然意味着垃圾处理业潜在
市场空间巨大,但因为城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低导致垃圾处理成本高昂,影响到商业可行性,进而影响到金融对相关产业的支持。还有,用水、污水处理等公共产品价格调整机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因为这些服务作为必须的公共产品,仍面临定价偏低的情况,无法制约浪费与加重污染的情况发生。且收费过程本身也将是相关环保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我国用水权、污染物排放、
碳排放等交易机制还未建立,因此相关环保金融工具定价无法锚定,减少绿色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环保执法力度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最终实现环保执法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约束力、对地方政府的约束力能够起到减少污染的目的。综合来看,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还存在较大现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