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产品认证—工业企业的挑战和机遇

2015-8-13 20:24

低碳产品认证—工业企业的挑战和机遇

工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最大的产业。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各类减排措施,其主要针对目标也是工业产业。例如,已经运行两年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纳入的控排企业多为工业企业,部分试点仅纳入了工业企业。而对产品进行低碳认证、引导社会进行低碳消费从而促使企业低碳转型,是在消费端进一步降低工业企业碳排放量的有效方式。

低碳产品认证脱胎于中国环境标志框架,是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和认证,吸引整个社会在消费环节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消费端市场化手段。2010年,我国即公布了多项低碳产品的技术标准,其中多为家用电子产品和办公产品。2013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了《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首次统一了低碳产品的认证标准。同年,《低碳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及其评价方法和实施规则发布,包括了硅酸盐水泥、平板玻璃、铝合金建筑型材、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4种工业产品。

尽管低碳产品认证并不是一种强制手段,但由于其对消费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同时可能在未来获得政府采购或补贴政策,获得低碳认证的产品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看似又给能耗高、排放大的工业企业出了一道难题,但其对企业的积极影响也是显著的:

促使工业企业进一步减排。低碳产品认证产生的最直接的效果即为产品能耗的下降和碳排放量的下降。低碳认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消费导向低碳,加剧市场竞争,这将带动整个行业向先进生产水平靠近。同时,由于碳交易试点地区的工业企业大多身负履约的任务,随着全国碳市场的不断推进,全国范围内排放量达到一定标准的工作企业也将纳入控排范围,开展低碳产品认证还有益于试点地区工业企业的履约,也帮助非试点地区工业企业在全国碳市场来临前做一部分准备工作。

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低碳产品的核心要求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升级。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而落后的生产技术始终是制约工业企业减排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就需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支持。低碳产品认证制度能够借用市场之力促进技术升级,这不仅有益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更是为企业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长远的发展积蓄实力。

破除绿色贸易壁垒。与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已经开展了低碳产品认证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低碳产品认证工作起步较晚,这也给了发达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理由。例如美国正在推动一项被指为“历史上最大贸易保护措施”的议案,即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碳关税,这将对我国的出口形势产生影响。开展产品碳排放认证工作,建立低碳产品认证制度是我国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的低碳产品认证工作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广东、湖北和重庆成为首批试点省份并已开展了相关工作。同时,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工作也与省级人民政府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考核评估挂钩,进一步增强了此项工作的政府推动力。当然,低碳产品认证并不仅仅是针对工业产品出台的认证制度,未来将覆盖更多行业产品,其在消费端促进减排的效果也将更显著。据悉,《低碳产品认证目录(第二批)》已经在审议过程中。
12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