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碳交易市场设计?
碳交易市场是一个新兴事物,据专家介绍,交易所面临最主要的
问题是管控单位对
碳排放权交易的认知相对比较薄弱,导致在前期准备及履约过程中产生了消极行为。
不少业界专家表示,建立全国统一
碳市场,首先碳市场的制度建设及法律基础必须要有严肃性,从当下
深圳相对有成效的履约情况来看,主要得益于对
碳配额管理
政策及相关办法的出台,企业不会有侥幸心理。
其次,重视碳排放量前期数据的收集,对企业加大培训,数据类型也要简化,注重企业权益。
第三,市场活跃性的提高,市场交易品种的丰富也会非常重要,
碳金融方向的创新对碳市场交易的发展很有必要,在碳债券和碳相关衍生产品上应该有更多探索。
CCER指的是,中国核证自愿
减排量。CCER可作为清缴配额用于履约,抵消企业部分实际排放量,因而具有市场交易价值。
广州碳交易所(下称"广碳所")经理高国辉曾表示:"国内首例林业
碳汇CCER项目就产生在广东。另外,今年3月9日广碳所完成了国内第一单CCER线上交易。"
记者获悉,国内首例林业碳汇项目是广州长隆集团的碳汇林项目。2011年,广州某集团在广东梅州市、河源市实施碳汇造林项目,造林规模为1.3万亩。2014年3月30日,长隆碳汇林项目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自愿减排交易项目审定,以及
第三方核证机构中环联合(
北京)
认证中心有限公司(CEC)负责的独立审定,按项目申请,可计算的CCER预计年减排量(净碳汇量)为17365吨二氧化碳当量。当年7月21日,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核,成功获得备案,是全国第一个可进入碳交易市场交易的CCER。
而3月9日在广碳所上线成交的国内首例CCER,则是龙源
电力股份集团有限公司所属
甘肃新安风电项目(下称"新安风电")。2015年3月9日,由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向新安风电分2次购买CCER共20万吨。
当然,当下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目前我国CCER的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各个碳交易试点都从项目时间、来源地、类型和类别等对CCER准入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例如,广东省规定,控排企业只能使用占配额不高于10%的CCER用于履约,并且所使用的CCER其中70%必须为广东所产生。对于CCER使用的约束,在国内其他试点城市也是如此,例如在北京,规定更是只有5%。
而在全国范围内,截止到今年4月12日,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累计公示CCER审定项目601个,已获批备案项目总数达到164个,已签发项目总数为26个。
如今,碳交易市场中主要还是配额交易。CCER交易还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很多专家对此,并不担忧,但是,其前景一定会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