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变成“百姓富”——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

2015-8-12 11:00 来源: 经济日报

如何让生态美变成百姓富


如何让“生态美”变成“百姓富”,既要美丽风光也要美丽经济?这是浙江十多年来持续发力,建设“美丽乡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浙江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看,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找到转化器,摸准平衡点,让生态资源化,资源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地处浙北山区的安吉县是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县,也是我国唯一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县。2008年,安吉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将整个县域作为4A级景区进行统一规划,每个村都是一个景点,全县目前已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179个,创建覆盖面达到95.7%。

说起“美丽乡村”,安吉县委书记单锦炎自豪的心情难以掩饰:“在安吉,每天看不一样的村庄,半年都看不过来。”

“看不过来的乡村”究竟能看到哪些新景象?

“两端青山绿茫茫,中间白墙红瓦房,庭院里面显高雅,幸福就在竹林藏。”安吉农民的这首打油诗,道出了当地依靠绿水青山,发展农家休闲旅游,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秘密。

单锦炎告诉记者,过去有人说“靠山吃山”,但安吉人却是“养山富山”,依托得天独厚的美丽乡村,接连做了3篇文章——

在生态农业方面,108万亩竹海,每年给农民直接带来11亿元收入。17万亩白茶园,串起15800余户种植户、350家茶叶加工企业、3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整个白茶产业链从业人员达到20多万人,每年平均为每位农民创收5800元。

细观生态工业,在安吉,每一根竹子都要“吃干榨净”,竹制品从单一的竹凉席发展到了竹地板、竹家具、竹纤维、竹饮料等七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仅竹制品加工去年销售收入就达18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从业人员近5万,全县农民平均增收7800元。全县现有竹产品配套企业2400余家,竹地板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60%以上,竹工机械制造业占据了80%的国内市场。普普通通一根竹子通过安吉人的巧手,变成了能吃、能喝、能穿、能居、能游、能乐的绿色时尚,以占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业产值。

从生态旅游看,仅2014年,安吉就吸引1200多万人次游客,门票收入一项达2.16亿元,旅游收入127.5亿元。今年上半年,安吉接待游客69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6亿元,门票收入1.77亿元。令人欣喜的是,安吉“农家乐”旅游人次、门票收入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在40%以上。即便是炎炎夏日,如果不提前预订,农家乐住宿一铺难求。

数据显示,安吉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0年年均增幅在11.2%以上,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62元,超过浙江平均水平2189元,连续10年领跑浙江。

从安吉县的成功实践中,记者发现浙江发展“美丽经济”,有两个特点:

一是善于把生态亮点打造成景点,串联景点形成景区,整体包装走向市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浙江已经规划建设了45条休闲旅游景观带。截至去年底,累计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点2800多个,农家乐从业人员达到11.5万人,直接营业收入88.4亿元。湖州市高家堂村,以“青清山水,净静村庄”为卖点,近年引入社会资本组建了“蝶兰风情”旅游开发公司,村集体占股30%,公司负责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包装。“去年靠卖竹子和发展旅游,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9万元。”

与此同时,结合农村绿化,浙江还启动了兴林富民示范村镇建设,目前已建成示范乡镇182个、示范村1092个,去年示范村镇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占到农业收入的77.8%。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干鲜果品和珍贵树种等产业,让农村增绿、农民增收。临安、江山、庆元等县、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一半以上。长兴县结合平原绿化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面积达到26万亩,从业人员3万多人,苗木种植户年均收入超过4万元,真正实现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

二是特别注重产业的选择。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没有税收,没有致富源,也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在产业选择上,浙江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具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

今年以来,遍及浙江乡村的重大文化旅游休闲项目好戏连台,仅在安吉一县,就有71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700亿元。

不光是产业选择有标准,美丽乡村的建设、评比、管理如今在浙江也都有了标准。今年6月1日起,为了让美丽乡村建设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浙江省以安吉县制定的相关标准为样本,制定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意味着美丽乡村建设从此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千万农民从中看到了自己家园的美好明天。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