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硬约束 发展正转型
“绿色”不是软指标,而是硬约束。
2014年,湖北出台《水污染防治条例》,提出行政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将环境指标纳入官员考核。地方领导在位时做出了环保水污染方面的决策,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承担决策后果。
去年,湖北将饮用水水源保护行动、空气质量改善行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行动等三大行动贯穿全年,省环保厅停产、关闭重污染企业895家,限期治理污染企业1526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016件,挂牌督办典型环境违法案件70件,处罚金额3076万元。今年以来,武汉市环保局已依照新环保法查处15起违法排污案件,罚款200万元以上,比去年同期增长430%以上,其中单笔罚款最高达140万元。
既要亡羊补牢,更要防患于未然。去年,湖北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新增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对火电、
钢铁、
水泥、
造纸、印染等高污染行业实施行业总量控制,禁止环保设施未落实到位的建设项目试运行。环保厅对115家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通过了规划环评审查,依法否决不符合总量准入、环保
政策要求的项目300多个。
绿色与发展并不矛盾,绿色“紧箍咒”倒逼各地发展方式的转型。
蔡甸曾是武汉市重要的建筑石料基地,采石及相关从业人员高达3万余人,年产值30多亿元,但同时也带来山体残破、乱石遍布、水土流失、林木被毁等副作用。2003年至2014年,蔡甸逐步将采石产业全部关停,招商引资采用环保“一票否决”法,拒绝年产值120亿元的2000余家服装加工作坊迁入,又将25家涉及重金属污染、
化工行业的企业拒之门外,其中不乏投资过10亿、年税收超5000万的“大单”。
落后产能的“死”,恰是生态经济的“生”。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成为蔡甸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蔡甸莲藕”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闯出了
市场,蔡甸也已成为全国区县级最大的莲藕生产基地和西甜瓜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同时,也吸引冠捷科技、艾德蒙科技和世茂嘉年华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2014年,蔡甸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6%,连续第九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