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通过发展“碳金融” 业务从哪里入手才能大有可为

2014-5-2 17:02 来源: 金融时报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虽不尽如人意,但它所释放的信息却毋庸置疑:“碳资源”必将像黄金一样宝贵,碳市场规模也将越来越大。预计到2012年全球碳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遗憾的是,在碳金融市场上都是欧美银行在主导,国内商业银行甚少关注碳金融这块宝藏的巨大价值,介入较少、较浅,甚至完全没有介入。

  截至12月18日,我国在发改委审批的CDM项目有2279个,减排量是4.36亿吨CO2e,在联合国注册663个,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供应国。作为国内各商业银行来说,此时深度参与,正当其时。

  一、低碳经济与碳金融

  为应对气候变暖,国际社会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率先减排温室气体的责任。《京都议定书》确定了“联合履行”(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权交易”(IET)三种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排目标的灵活机制,允许发达国家通过“碳交易”,在发展中国家取得减排的抵消额,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上述三机制中与发展中国家直接相关的是清洁发展机制(CDM)。其主要内容是发达国家企业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可以产生温室气体减排效果项目的合作,通过碳交易换取投资项目所产生的部分或全部减排额度,作为其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企业则通过碳交易获得经济上的补偿而不再亏本,从而提高发展绿色能源的积极性。

  为控制气温上升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哥本哈根会议确定将每年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的目标。本次大会虽不尽如人意,但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必将提升,发展中国家自愿参与的趋势也已经确立,这给原有的碳交易市场注入了新的动力,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家间激烈交锋,无非是想在未来有限的碳排放世界里谋得发展空间最大化,低碳经济包含着全球政治、经济、金融新格局的调整与变动,蕴涵巨大的商机与挑战。在争夺整个低碳政治经济话语权的过程中,碳交易显然是最重要的一环。当前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二、 国内外各商业银行在“碳金融”领域的进展情况

  在发展碳金融方面,国外银行已先行一步。围绕碳减排权,渣打银行、美洲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在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创新试验。新兴市场地区也不甘落后,韩国光州银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出了“碳银行”计划,尝试将居民节约下来的能源折合成积分,用积分可进行日常消费。

  相对与国外众多银行的深度参与,对于我国来讲,尽管我们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有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是碳资本与碳金融的发展落后,目前仅在“绿色信贷”等方面有所进展。国家开发银行等在探索针对清洁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的节能服务商模式、金融租赁模式等创新融资方案,一些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尝试发展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等绿色信贷,还有一些银行推出了基于碳交易的理财产品。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虽有所动作,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我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12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