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2015-5-15 11:43 来源: 中国环境报

制定统一区域环境规划,明确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目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全面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能力最强、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然而,由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长期滞后,导致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

目前,河北省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北京的41.2%、天津的38.2%,城镇化率只有49.3%,环京津集中连片贫困带有29个县、266万人。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局级干部、研究员周杨胜在“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研讨会”上提出,正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环境治理投入承受力不足。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京津冀三地对环境保护的动力各不相同。“各地‘重发展、轻环保’的落后政绩观仍根深蒂固。河北省作为经济落后地区,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压力。多年来,使终找不到‘北’,一些地方至今仍不顾资源环境后果,一味发展经济的冲动还在。”王金南一针见血地指出。

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京津存在“断崖式”差距,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明显的“短板”。目前转型升级压力巨大,且与京津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的背景下,协同发展要从哪里着手呢?

由于环境问题本身固有的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必须实施区域环境规划,只有严格、科学合理、统一的规划设计才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保障环境协同发展有序进行。那么,区域环境规划的过程就不是一个制定科学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各方利益平衡和博弈的过程。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规划单纯依靠区域协调难度很大,需要强有力的协调和规划机构作为组织保障。

农工党中央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关键组织协调作用,尽快压减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大力培育绿色低碳的新经济增长点,缩小河北与京津差距,全面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所副所长常纪文看来,监管体制方面,要协调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利益关系,必须向既监管行政区域,又监管跨行政区的大区域模式转变。借鉴和参考当时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经验,可改变目前临时性协调领导小组的做法,由国务院成立专门的区域协同发展委员会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的领导和协调机构,负责制定统一环境规划在内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委员会会同相关人民政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制定统一的区域环境规划,明确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目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统筹交通管理,提出重点环保任务和措施。

在采访中,一些业内专家认为,在进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规划时,三地应共同以问题为导向,寻求解决办法,采取措施,切忌“同床异梦”,各有想法,如北京着重环境保护,天津希望成为副中心,河北琢磨产业升级、发展经济。

因此,规划还需层次分明,做到逻辑清晰、井然有序,明确国家如何统筹、京津冀如何落实、任务怎么分配等。

常纪文认为,规划时应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协同发展既不可以作为地方发展非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借口,也不能成为地方扩展房地产市场的借口,更不能成为地方扩展工业园区的借口;二是应明确相互间的协调工作,及协同发展的问题。

有专家提出的“协同发展应当以北京为核心,与北京相协调。”的观点,常纪文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可取,它可能会造成无章法的协调,协同发展要更多地体现科学性和公平性。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