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国际经验

2025-8-29 14:34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姜欢欢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指统筹推进减少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碳排放,通过系统性策略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与气候治理的协同推进,在降低环境治理成本的同时,获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污染治理与气候应对割裂的模式,强调通过协同策略实现多重目标的高效整合。当前,全球面临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多重严峻挑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统筹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有效路径。梳理和借鉴国际上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中的实践经验,对于凝聚国际共识、优化治理路径、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际上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认知经历了逐步深化的过程。200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首次提出“协同效益”概念,明确气候政策可兼顾其他环境与发展目标;2007年其报告进一步量化了减排行动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后续联合国环境署及IPCC报告持续强调综合施策的重要性,推动全球从分散治理转向协同治理,形成了从理念到实践的演进路径。目前,各国发展阶段差异导致目标协调难度大,部分领域存在短期成本与长期效益的权衡矛盾,协同技术创新与转化不足,以及资金、制度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等。面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已探索出一系列关键举措,为全球协同治理提供了实践参考。

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理念融入总体发展规划中。欧盟于2019年发布的增长战略《欧洲绿色协议》,其中将抑制气候变化、提供清洁能源、实现环境零污染等作为重要内容一体推进。纽约市在2015年发布的城市规划战略《一个纽约——规划一个强大而公正的城市》,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零废、空气质量、棕地、水管理等方面行动计划纳入可持续城市愿景中。2021年3月,伦敦市发布的《伦敦规划2021》将“良性增长”作为发展总目标,即实现社会和经济包容性、环境可持续性增长,其中包含创建健康城市、提升城市效率和韧性等六项目标。在创建健康城市部分提出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多因素影响城市健康,需要一种综合性方法来促进健康城市实现。此外,还将空气质量、碳排放作为关键绩效指标纳入年度监测报告中。

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理念体现在环境和气候政策制定中。2003年,欧盟发布的《监测机制决定》规定,成员国提交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中,须同时提交CO、SO2、NOx和VOC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2013年欧盟发布的《清洁空气计划》提出要推动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带来效益,且其中的减排时间表与气候和能源政策框架一致,旨在使投资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投资的协同效益。此外,欧盟还发布指南文件,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纳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气候变化涉及的资源效率、基础设施、灾害风险等方面进行了考虑。在城市层面,伦敦在2018年发布的环境战略中,将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零碳城市”的重要突破口和途径,提出改善空气质量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机会。2022年9月,东京都出台的《东京都环境基本计划》提出了四大战略,将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均纳入其中,旨在推动东京成为一个绿色且具有韧性的全球城市。

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推动政策实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5》指出,只有通过紧密协调联合各个经济部门和排放源的不同政策,才能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有效的协同效应。美国环保局(EPA)作为减污和降碳的主要负责机构,与其他部门协作推进不同领域的减污降碳工作,如与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共同修订中型和重型车辆标准以提高燃油效率并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最初负责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在被授权负责温室气体减排后,组建了18个相关机构组成的气候行动小组,推动了空气污染与气候问题的协同应对。在纽约,由环境部门组建了由市长办公室、高校学者及相关部门行政人员组成的气候变化工作组,根据不同的气候变化任务确定由不同的行政部门牵头实施,其他部门协作推进。

通过具体实施推进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业领域,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通过能量物质在各企业间循环利用,实现园区废弃物或副产品资源化,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消除了环境污染。交通领域,伦敦在制定交通领域政策时,将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协同考虑,自2019年起实施了“超低排放区”计划,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至整个大伦敦地区,对尾气排放超过标准的机动车额外征收费用,在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对温室气体减排也发挥了作用。建筑领域,东京在推进可持续建筑过程中,针对新建筑制定了“绿色建筑计划”,要求大型新建筑建造者提交的建筑环境计划,需从合理使用能源、适当使用能源、保护自然环境和减轻热岛效应四个方面评估。

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用技术。以水泥行业为例,欧盟发布的《水泥工业最佳技术指南》对节省能源、减少排放和综合利用技术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提出了水泥窑炉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的综合技术措施和发展方向。日本将替代燃料、高效利用废弃物和减少环境负荷作为研究重点,发布的《为实现低碳社会计划的水泥产业的方针》,将废弃物、副产品的使用、CO2消减技术开发等内容纳入其中,在高水平节能减排、废弃物处置、水泥生产低碳化方面探索了大量实用技术。

国际社会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上的实践,展现出从理念融入到行动落地的完整链条,形成多元主体联动的治理格局。这些探索既体现了系统思维下的全局考量,也包含了对不同领域特性的精准把握,其背后的治理逻辑与实践路径,为全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深层启示。

从发展战略到具体政策的理念融入。欧盟及纽约、伦敦等通过顶层设计融入减污降碳协同理念,凸显其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提供转型指引。具体政策上注重环境与气候治理内容互融,发达国家多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既有环境管理体系,体现协同治理趋势。这启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需强化理念引领与系统设计,将协同治理思维贯穿发展战略与具体政策的全链条。既要在顶层规划中明确协同目标的核心地位,也要在政策制定中打破环境治理与气候应对的条块分割,推动两者深度融合。同时,需立足发展阶段,动态调整治理重心,逐步构建兼顾多重目标的整合型环境管理体系,让协同理念真正转化为可操作、能落地的治理实践,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持续指引。

强调部门协作合力推进。气候变化的一个综合观点是考虑横贯所有相关部门因果链的完整循环的动态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涉及生态环境、能源、工业、交通、农业、建筑等多个主管部门,且一个部门的减排措施往往会对其他部门产生经济效益。这启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需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通过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系统推进的合力,才能充分释放协同治理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聚焦重点领域协同治理。交通、工业和建筑部门是常规大气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源。国际上往往采用具有针对性和整合性的措施来有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如欧盟“超低排放区”、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模式及东京“绿色建筑计划”,均在各自领域实现了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管控。这启示,推进减污降碳需聚焦交通、工业、建筑等重点排放领域,精准施策。通过针对性举措实现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管控,能有效提升治理效能,为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注重实用技术的探索。在统筹环境政策和气候政策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实用技术在协同增效方面的作用。目前的协同治理更多地侧重于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未来将不断向水、土壤、固废等领域扩展,需在各领域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技术研发应用,制定可行技术指南,推动技术示范,不断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推动实现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这启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需以实用技术为重要支撑,既要深耕大气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也要着眼水、土壤、固废等多领域拓展,通过技术研发、指南制定与示范推广,持续优化治理路径,实现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