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我国航海事业近年来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运船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世界级港口群,国际海运量占全球近1/3,海洋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为全球经贸持续稳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作为全球贸易大国,全国约95%的进出口货运量依赖海运完成。为更好推进航运业发展,我国要进一步强化全链条覆盖,努力打造绿色航运生态圈。
碳排放强度是衡量港口绿色转型成效的关键指标之一,我国当前在港口岸电设施建设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报告显示,我国21个主要沿海港口的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平均达到84%。
交通运输部今年1月份的数据显示,参与示范的国际集装箱港口泊位岸电覆盖率已达96%。在绿色燃料应用领域,我国近年来进展显著,上海港自今年3月实现国产绿色甲醇批量加注,已形成常态化加注能力;大连港完成首单国产保税绿色甲醇加注,利用废弃轮胎等原料生产的甲醇减碳率超100%,单次加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800吨;洋山港今年1月份至7月份甲醇加注量达3.25万吨,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60倍。
而在船舶制造环节,我国绿色船舶技术研发实现多点突破,除甲醇动力船外,中国船舶集团等企业在氨燃料、氢燃料等零碳船舶领域已完成多项核心技术验证,其中氨燃料动力系统热效率提升至42%,氢燃料存储安全技术通过船级社
认证,为零碳船舶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未来,推动航运业绿色转型,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研支撑、金融助力的协同体系,破解跨领域、跨环节的转型障碍。
一方面,加快完善
法规标准,推动制定航运碳
减排条例,建立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性航运减排协作机制,设立绿色航运发展基金。支持中远海运等头部企业率先制定更积极的减排目标,组建航运绿色技术联盟,试点“船港货”一体化减排模式。科研机构需加快建设国家级绿色航运实验室,突破碳捕集、新型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壁垒,培养兼具航运业务与低碳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金融机构可开发绿色船舶融资产品,实施差异化保险费率,探索碳
排放权质押融资等。
另一方面,深化国际合作模式,完善
政策保障体系。应在现有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国际合作机制,如构建动态预警与协同响应机制,深化“红黄蓝”国际航运碳规则预警响应机制功能,跟踪IMO等规则演变,建立跨部门常态化信息共享与快速研判平台,预判规则影响。主导绿色航运走廊规则与技术标准共建,在参与双边/多边绿色航运走廊建设时,着力推动建立国际认可的走廊碳排放核算、监测与验证统一标准体系。升级绿色航运服务平台,拓展绿色船舶验证中心功能定位,从单一适航认证服务升级为综合技术合作与能力建设平台,系统性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涵盖船舶能效技术、低碳燃料应用、港口绿色配套等领域的标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