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背景下 国际货币体系该如何改革?

2015-5-10 09:18

“碳交易背景下


据了解,现行“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不可调和的内在缺陷:核心国和外围国遵守现行规则的成本-收益不对称,以致于核心国能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更低的成本来实现自身的宏观经济目标,比如享受巨额铸币税、资本流入等,而外围国则承担了更多的成本,如资源危机、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频发。对于这种动荡体系的指责和重建货币秩序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歇。直到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撕裂全球繁荣泡沫的假象,到今天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将长久以来累积的种种矛盾显性化,甚至美国都不得不品尝自己酿制的苦果,重建全球金融秩序和货币体系的倡议才终于被提到重要位置。正像蒙代尔所言,超级大国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任何改革都具有否决权,当试图改变现状的动议不符合霸权国的利益时,此种改革一般都难以付诸实施。相反,当由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所带来的高成本促使霸权国产生改变现状的动机时,体系改革的可能性就会空前加大。在不久前的欧盟峰会和亚欧首脑会议上,各国提出的重建全球货币体系版本不一,但核心都是改变国际货币的关系和关键货币的地位。2001年蒙代尔曾提出“货币稳定三岛”的构想,即美元、欧元和逐步融合中的亚元三足鼎立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稳定货币体系。目前看来,尽管欧元已经崭露头角,美元衰态尽显,但美元本位币的地位短时间内尚无人能代。

碳交易的兴起和与之相关低碳能源的巨大市场前景将成为助推货币多元化格局的绝好契机。目前看来,在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问题上,欧元已经领先,美元稍显逊色。在此引用一组数据。全球的碳投资载体分三类:碳基金、项目机构和政府购买计划。后两者接近于广义的碳基金概念,在此统称为碳基金。2007年全球碳基金已达58支,资金规模达到70亿欧元(95亿美元)。预计2008年将增至67支,资金规模达94亿欧元(138亿美元)。2007年58支碳基金的货币组成中,来自政府投资者(包括政府机构、发展银行、私有部门)的资金93.3%是欧元;混合购买者(包括世界银行、其他发展银行、私有部门、政府机构)的资金84.7%为欧元。私人投资者(包括私有部门、发展银行、公共/私人合伙)的资金60.19%为欧元。其余为美元和极少的瑞士法郎和英镑。[27]可见,国际碳交易使用欧元计价结算的需要近年不断提高。此外,日元将伴随其国内交易体系的展开而逐渐发力。澳元、加元等都具提升空间。伴随各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乘碳交易快车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加速走向世界主导国际货币的行列,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会因为标价权的丧失而错过这一历史机遇。

然而,无论如何,结果是选择而不是必然,利益将向规律靠拢。尽管后京都国际碳排放体系还存在制度设计上的不确定性,但无法阻止碳交易这一新兴市场飞速壮大的脚步。正像“煤炭-英镑”、“石油-美元”的关键货币崛起之路,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绑定权是美元以外的国际货币走强的重要契机。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不会坐视机遇流逝,这一利益格局重塑的过程恰好与“货币稳定三岛”的演进方向趋同,也顺应了全球金融危机下,现行“美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亟待改革的深刻诉求。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包括:

1、在货币金字塔中,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往往要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其中,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贸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绑定权往往是崛起的起点。

2、碳交易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渐趋成熟。参与国地理范围不断扩展、市场结构向多层次深化和财务复杂度不可同日而语。市场规模迅速扩容,2012年有望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宗商品。新能源贸易——碳信用交易的计价结算货币绑定权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货币职能,将对打破单边美元霸权促使国际货币格局多元化产生影响。

3、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同样适用于有形商品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经典理论和一般规律。碳交易市场份额、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和碳信用额差异性都将成为影响碳交易计价和结算货币的因素。

4、在碳交易计价和结算货币的问题上,欧元已经领先,美元稍显逊色。英镑能维持一定比例。日元、澳元、加元、新元、港币等都具提升空间。转型国家的货币如卢布,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如卢比等也将有一席之地。

5、碳交易的兴起和与之相关低碳能源的巨大市场前景将是助推货币多元化格局的绝好契机,与“货币稳定三岛”的演进方向趋同。也顺应了重塑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诉求。

6、如果把时间尺度进一步拉长,某种意义上《京都议定书》以及未来的后京都体系可以看作“是用国际条约形式赋予了二氧化碳排放权价值的一套完整的新货币发行制度”。作为一种由国际规则赋予内涵价值的特殊商品,碳减排额能否取代目前信用本位制基础上国别货币充当国际本位货币的局面,而创建一种全新的碳货币本位制度?这一兼具激进与复古意味的遥远设想暗含一些别样的启示。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