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直连与隔墙售电:能源转型的两大模式大比拼

2025-7-29 10:03 来源: OFweek维科网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绿电直连与隔墙售电成为能源转型的热点。这两种模式看似相似,实则在底层逻辑、应用场景和政策设计上存在本质区别。以下从五个维度解析关键差异:

一、物理连接与交易逻辑

绿电直连是新能源(风电、光伏)通过专用线路点对点直供单一用户,实现“物理隔离、绿电专享”。例如某出口企业通过自建专线获得可追溯的绿电凭证,直接抵扣欧盟碳关税。这种模式彻底绕开公共电网,用户可获得稳定绿电供应,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溯源,绿证溢价可达0.2元/度。

隔墙售电则是分布式电源(如屋顶光伏)通过公共配电网向邻近用户售电,核心是“物理就近、交易直连”。但该模式存在三大痛点:过网费争议导致电网收入倒挂(输配电价从0.15元/度降至不足0.05元/度)、系统成本分摊缺位(渗透率超15%时成本飙升),以及与《电力法》“一营业区一供电机构”的法律冲突。

二、用户类型与政策适配

绿电直连聚焦高耗能、出口导向型企业,如电池厂、数据中心等。政策明确要求项目新能源自发自用比例不低于30%(2030年前提升至35%),余电上网比例≤20%,并强制配置储能或柔性负荷以保障电网稳定。例如合肥某光伏组件厂通过绿电直连,产品碳强度下降25%,成功进入欧盟“零碳产品”目录。

隔墙售电以分布式能源为基础,适合工业园区、社区等场景。政策允许同一台区内用户免交过网费,但跨省区交易仍面临电价交叉补贴和调度权争议。例如江苏常州试点通过减免上一级电压等级输电费,推动隔墙售电落地,但全国范围内仍需突破法律与机制瓶颈。

三、电网影响与责任边界

绿电直连重构电网角色:一方面,项目需全额缴纳系统成本(输配电费、交叉补贴等),避免“搭便车”;另一方面,允许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地区余电上网,通过市场机制反哺电网。例如合肥虚拟电厂通过聚合分布式资源,在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实现46兆瓦调峰能力,降低电网投资1.2亿元。

隔墙售电加剧电网管理压力:分布式电源的间歇性导致系统调频备用成本增加,且缺乏明确的责任界面。例如某园区屋顶光伏渗透率超20%后,电网需额外投入0.08元/度用于稳定性保障,但费用分摊机制尚未建立。

四、政策支持与风险防控

绿电直连已获国家层面政策背书。2025年《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民营企业可投资直连项目,豁免电力业务许可,并允许现货市场地区余电上网。但需警惕三大风险:政策变动导致补贴退坡、技术方案需配套储能、长期购电协议的市场波动。

隔墙售电仍处试点探索阶段。尽管多地出台支持政策(如四川零碳园区试点),但过网费定价、调度权归属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例如湖南宁乡高新区因法律限制,光伏余量无法就近交易,需依赖政策突破。

五、普通人参与路径

绿电直连门槛较高,个人可通过购买绿证(0.05-0.1元/度)或参与虚拟电厂需求响应(年收益数千元)间接参与。

隔墙售电更贴近生活:个人可通过屋顶光伏接入公共电网,在峰时出售电动车电池电量(如合肥V2B充电站每次放电获利30元),或通过社区微电网共享绿电。

结语

绿电直连与隔墙售电分别代表能源转型的“高端定制”与“普惠共享”。前者以物理直供破解碳关税壁垒,后者以分布式交易激活基层能源活力。随着政策细化与技术成熟,两者将形成互补格局,推动能源民主化进程。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