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数据变金山:商洛用 “云海预报” 赚 603 亿,碳汇交易破零

2025-7-21 09:55 来源: 陕西省气象局网站 |作者: 马楠 刘娜 李甄甄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不仅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更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提出“要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

4月23日至25日,“‘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柞水县,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何落地生根。揭秘商洛如何在保护秦岭生态的基础上挖掘气候资源优势,赋能地方文旅和康养产业发展,走出一条以“气候经济”推动“两山”转化的创新路径。

守望秦岭生态的“气象前哨”

4月25日,采访组来到位于柞水县的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主站。

柞水县气象局局长余初晓说,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在2022年由中国气象局批准设立,以柞水国家基准气候站为中心,形成了“一站多址、点面结合”综合观测系统,包括39个国家气候站、2个森林生态观测站、13个微波辐射计,20个大气负离子气象站、8个植被生态自动观测仪、1套轨道式植被监测系统等。

“这里探测环境良好,拥有58年的连续观测资料,并具备保持连续稳定观测的条件,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区域气候变化很有意义。”余初晓说。

商洛市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赵世发表示,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遵循“边建设、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构建多源融合的生态数据资源体系,目前已形成28TB的秦岭气候生态数据集,并据此研发出涵盖生态农业、气候康养、气候医疗、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体育赛事保障等11大类63种精细化服务产品,有效推动气象数据向生态产品转化。

“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将长期、连续开展秦岭山区陆-气和水-气通量观测,使其成为开展秦岭山区气候变化应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的科技支撑系统。”商洛市气象局局长张向荣表示。

从“可遇不可求”到“有期而遇”

如果说国家气候观象台是守护秦岭生态的“前哨”,那么云海景观则是展现秦岭腹地景色的“生态名片”。

过去,游客能否一睹云海,全凭运气。如今,依靠越来越精密的气象监测系统和精准预报服务,这一“秘境”逐渐变得触手可及——

商洛市气象部门布下了“生态天网”:87个天气景观站,56个负氧离子监测站,配合北斗卫星、X波段雷达组成的“天空之眼”,让曾经“可遇不可求”的云海变得“有期而遇”。

“我们通过气象数据监测,能够提前48小时预判云海出现概率,准确率可以达到90%。”山阳县气象局局长刘哲说。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商洛美景,商洛市气象局还以慢直播形式向公众展示长江黄河分水岭、塔云山、金丝峡等地云海景观,2024年在线观看人数达150万人次。

从气象服务到气候经济

好气候带来好产业。商洛的实践不仅没有止步于监测与保护层面,更探索出一条气候资源“变现”的创新路径。

作为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商洛建成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并发布《商洛市生态产品目录清单》。

“我们助力完成全省首单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林业碳汇交易10万吨,柞水县‘引乾济石’调水工程每年向西安市供水5600万立方米并获1200万元生态经济补偿金。”张向荣介绍起如何将秦岭“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如数家珍:镇安县实现全省首单用水权交易,交易水量达20万立方米;商洛电厂通过7次碳配额交易,开创了“气象+双碳”融合新范式……

“气象+”深度赋能农业、金融、文旅等行业,推动气候经济不断发展。目前,商洛6县1区根据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探索优质产业发展路径,为核桃、茶叶、烤烟、木耳、中药材等气象服务重点农产品赋能增值。

据统计,2024年洛南核桃、柞水木耳交易额均超过30亿元;全市旅游人数和消费同比激增23%、25%,通过气候康养旅游等项目引资603亿元。

“气象部门主动作为,以一域担当为全局贡献力量,以一域出新带动全局出彩。”商洛市政府领导曾这样评价。

未来,商洛气象部门将深化发展“气象+康养”“气象+文旅”等模式,让生态福祉惠及更多百姓。商洛这座秦岭深处的“康养之都”,正以科技之力守护生态底线,以创新之笔书写“两山”转化的时代答卷。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