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单车、坐地铁、可再生回收、节约用电、新能源车出行、自备购物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绿色低碳行为,在湖北省武汉市都可以通过“武碳江湖”小程序帮你积攒个人碳
减排量,转化为“真金白银”。
日前,家住汉口的“低碳达人”魏女士在“武碳江湖”小程序用4.5万克
碳减排量,成功抵扣了90元房贷利息。她说:“用碳减排量抵扣银行利息,钱虽然不多,但‘骑车、乘地铁都能赚钱’的感觉,很爽!”
这一看似微小的创新,实则开启了“个人碳资产金融化”的先河。业内人士表示,武汉推出的“碳减排抵扣贷款”,虽然金额不大,但具有深远意义。若这一模式能在更多城市得到复制推广,或将催生一个百亿元级的个人
碳交易市场。
激活沉睡的个人“碳权益”
魏女士提及“武碳江湖”小程序时,对其便捷性与记录功能赞不绝口。“小程序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用起来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你的每一个节碳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一键授权后,它就可以通过支付宝、微信的乘车码,自动登记在我的碳账户里。”
这种数字化
碳管理模式,正悄然改变着武汉市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武碳江湖”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用户授权同意后,可以全面记录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轨迹,将多种低碳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碳减排量。
记者打开“武碳江湖”微信小程序看到,低碳生活界面清晰罗列着各类减排场景的量化标准:每乘坐1次
公交车,能获得212.5克减排量;每乘坐1公里地铁,能得到78.4克减排量;每骑行1公里,可获得93.9克减排量;选择新能源出行,每1公里可获得2.1克减排量;给新能源车每充1度电可获得409.4克减排量;拼车或者选择乘坐顺风车,每合乘1公里可获得约35克减排量;每日节电1度可获得525克减排量;每回收1公斤可再生资源可获得1500克减排量;去便利店购物使用自带购物袋时,个人碳账户也会增加5克减排量。
“这些碳减排量会自动计入个人‘碳账户’,公众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积累的碳减排量。”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碳权益”不是沉睡在账户中,而是可以利用积累的减排量在低碳商城中兑换各种福利。
在低碳商城页面,记者发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优惠有很多,例如2000克减排量,可以兑换有家热干面5折优惠券;8000克减排量,可以兑换一顶特步的棒球帽;1000克减排量,可以兑换民生银行消费贷低碳红包……
魏女士就在“武碳江湖”小程序上换取过实际收益,比如用2万克碳减排量兑换过葡萄酒,用3千克碳减排量兑换过超市5折券。这些小福利让她更加热爱低碳生活。
这种以“碳”为媒的激励模式,正是“
碳普惠”机制的核心——通过对资源占用少或作出低碳贡献的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全民参与减碳的主动性。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众的减碳行为能够折算成真实的“碳收益”,让绿色行为更有社会价值。
低碳达人的“隐形收益”升级
相较于早期仅能兑换购物券的模式,3月1日起,“武碳江湖”和民生银行武汉分行联手,兑换福利直接升级。碳减排量不仅能换东西,还能直接用来抵扣银行贷款利息,活动一直持续到12月31日。
这些碳减排量可按照“1000克减排量=2元”的标准,在民生银行“楚惠LIFE”或“武碳江湖”小程序实时兑换利息红包,可直接抵扣市民的按揭贷款、综合消费贷款、个人微型消费贷款利息,兑换30个工作日后,进入“民生银行手机银行APP—贷款—我的贷款—优惠中心—消贷红包”查看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这让抽象的环保行为转化为具象的经济收益。魏女士用平时攒的4.5万克碳减排量成功抵扣了当月的90元贷款利息,成为第一个享受“用碳减排量抵扣银行利息”的低碳达人。
每日清晨,她从江岸家出发,骑5分钟共享单车到地铁站单程约1公里,攒95克,再坐40分钟地铁到公司单程14公里,攒1000余克,往返一天就能攒2200克。同时,家中电表绑定了“惠节电”小程序监控用电,随手关灯,每天节约1度电,一个月可攒约15000克,再把快递箱攒起来每周回收一次,一个月平均3公斤,可攒4500克。一个月下来,能累积大约6万克减排量,直接兑换百元利息红包。
“用碳减排量抵扣银行利息,虽然钱不算多,但实打实地惠及生活,可以说相当有吸引力。”魏女士说,“以前觉得减碳是口号,现在发现每一次绿色选择都有回报。”
魏女士的体验折射出碳普惠机制的核心价值——当“骑车乘地铁能省钱”从概念变为现实,低碳生活便从被动义务转为主动选择。目前,已有不少像魏女士这样的低碳达人开始积极利用这一
政策,享受绿色生活带来的实惠。
实际上,银行参与碳减排抵房贷的本质是“绿色金融+碳普惠”机制融合,通过经济激励促进公众低碳行为转型。民生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碳减排量抵扣利息,一方面,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另一方面,可将用户低碳行为纳入信用评估体系,拓展差异化金融服务。而武汉市政府则通过政策引导碳普惠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机构与碳普惠平台对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百姓受益”的良性循环。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不仅降低个人贷款成本,还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形成“绿色行为—减排量积累—经济收益”的闭环。
武汉推出的坐地铁公交抵扣房贷政策,无疑是一次大胆且创新的尝试,也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转化为可操作的市场经济语言的举措。骑车、坐地铁公交和抵扣房贷利息,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却因为低碳生活的理念而紧密相通,让更多人解锁低碳生活。
区块链守护碳数据安全
“武碳江湖”不仅实现了个人碳减排数据的实时采集,更通过开放接口对接支付宝、微信等生活平台,让市民无需额外操作即可积累碳积分,真正实现“低碳行为零门槛参与”。那么,碳账户需要实时采集出行轨迹、消费记录等敏感数据,如何保护好个人隐私?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武碳江湖”通过区块链技术架构、数据访问权限控制与多层级安全防护体系,构建了一套兼顾数据可信与隐私保护的解决方案。
“武碳江湖”依托区块链技术筑牢可信底座,为碳减排数据建立“不可篡改的数字档案”。其分布式账本特性让数据分散存储于多个节点,任一节点的篡改都将被其他节点识别,从而确保数据全程留痕、不可篡改。
例如,用户乘坐公交车产生的212.5克减排量,从行程信息采集到减排量计算、记录的全过程,都通过加密算法生成唯一哈希值存储于区块链中,使得每1克减排量都有迹可循、真实可信。这一技术不仅保障了数据的完整性,还为后续碳资产交易、兑换等环节提供了坚实依据,从源头杜绝数据造假风险。这种“实时上传+全程留痕”的机制,既保证了数据可信度,又避免了中心化存储带来的隐私泄漏风险。
同时,通过数据访问权限控制守护数据隐私。为防止内部人员对数据的不当访问,“武碳江湖”建立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系统。不同岗位人员,如运维人员、数据分析人员等,仅能访问履行职责所需的最小数据集合。例如,运维人员无法查看用户具体减排行为明细,从人员管理层面限制数据接触范围。在数据展示环节,无论是在平台前端还是与外部机构交互时,对用户碳账户信息均进行脱敏处理,最大限度保护用户隐私。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称,通过标准API接口进行数据传输的,外部平台方按一定的时间周期将期间内产生的用户行为数据传入至“武碳江湖”,其依据行为数据进行减排量计算,标记计算状态。计算的结果用于“武碳江湖”后续对用户减排量签发的处理。同时,计算结果也会返回给对应的外部平台方,平台方依据计算的减排量给用户发放权益或积分。“这些需要传输加密、存储加密、访问控制、数据脱敏、审计与监控、应急响应等措施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针对可能出现的数据异常情况,如刷量作弊、数据错误匹配等,‘武碳江湖’部署了实时监控与自动化处置机制。”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直言,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行为模型,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一旦发现短时间内高频次相同行为,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及时识别并冻结违规账户,情节严重者纳入信用黑名单。
这种“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技术设计,既满足了碳普惠机制对数据真实性的要求,又通过隐私保护技术守护了个人信息安全,为全国碳账户体系建设提供了兼顾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的“武汉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