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基坑“智能口罩”:年减颗粒物0.83吨,守护蓝天

2025-7-17 13:18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任效良 唐晓琪 马一宁

在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大学爱尔眼科医院项目现场,可以看到一座由高强度PVDF膜材构建的大跨度、无梁柱的白色气膜建筑静静矗立,这是天津市建成并投用的首个基坑气膜全封闭施工系统。这座高25米,占地面积达6360平方米的“白云穹顶”,轻盈却坚韧地覆盖在基坑之上,成为天津城市建设醒目的“新地标”。

破解“尘噪困局”:从“末端应对”到“源头防控”

为何要在基坑施工中引入气膜系统?这是由项目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

“天津大学爱尔眼科医院项目地处南开区核心区域,紧邻赛德广场居民区,是典型的高环境敏感度施工场景。”中建六局所属中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坤建介绍,在项目启动初期,传统基坑作业的弊端凸显:土方开挖产生的无组织扬尘随风扩散,污染周边空气;重型机械轰鸣与物料碰撞形成的噪声,干扰居民生活。

“随着群众对生态环境诉求的提高,与噪声有关的投诉增多,占生态环境方面投诉的比重较大。”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四级高级主管华静表示,破解“尘噪困局”的关键,在于用技术创新构建源头防控体系。

经过多轮论证,集扬尘封闭、噪声阻隔、智能管控于一体的基坑气膜全封闭系统,成为破题的重点。

贯穿“绿色智慧”:一张“会思考”的气膜

这座基坑气膜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其核心是用科技赋予传统施工场景新的“生态基因”。

从材料到系统,技术创新贯穿始终:作为主体的PVDF膜材,兼具高强度、高耐久性与高自洁性的优异性能,通过智能化持续送风系统,在基坑上方撑起了一个大跨度、无梁柱的密闭空间。

“气膜内维持0.15kPa大气压的微正压状态,既能阻止粉尘外溢,又能配合内部负压除尘设备,从源头捕捉粉尘,实现扬尘全链条封闭管理。”曾坤建解释道,而PVDF膜材的良好声学阻尼特性,让密闭空间成为天然“隔声罩”,可吸收、阻隔中低频噪声,经膜结构的频谱优化后,可以对周边敏感点的噪声降低约40分贝。

同时,系统内配备智能监控装置。智能系统更让气膜“会思考”。膜内配备的温湿度、气压、有害气体浓度等实时监测装置,如同“神经中枢”,一旦发现参数超标或遇极端天气,会自动调节风机功率或启动应急响应,保障全天候安全施工。此外,膜材透光性好,可利用自然光减少照明能耗,封闭空间减少水分蒸发,结合智能喷淋,使节水达90%以上。模块化设计更让气膜可拆装重复利用,尽显绿色低碳理念。

成效初步显现:科技赋能实现高效降本双赢

项目投用后,成效已初步显现。华静表示,气膜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降低扬尘,为绿色建造提供了新方案。从环境效益来看,这一技术的优势清晰可见。扬尘实现近零外逸,预计年均减少无组织颗粒物排放约0.83吨;噪声方面,边界噪声较传统施工大幅降低,周边居民区声环境质量得到切实改善。

环境效益之外,气膜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样可观。“初期建造基坑气膜投入200余万元,但综合效益突出。”曾坤建算了一笔账,气膜保障了全天候作业,减少恶劣天气延误,工期较原计划缩短两个月。按每日施工成本约8万元计算,工期缩减能节省近500万元。叠加膜内施工的节能降耗、节水节电及投诉协调成本降低,项目实现高效降本双赢。

“基坑气膜投入使用后,周边居民针对扬尘与噪声的投诉量显著下降。这一变化不仅直观展现了施工环境治理的成效,更意味着天津建筑工地正逐步迈向‘封闭化、智能化、低碳化’的全新发展阶段。”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邓小文表示,下一步将向更多相关企业推广这一模式,同步提供政策与技术支持,同时,组织企业开展现场观摩学习,推动这项绿色高效技术真正实现“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