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推进上海市碳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区市场监管局,临港新片区市场监管局,市局机场分局,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构建完善本市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系统性开展碳计量支撑技术研究与服务能力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37号)、市场监管总局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市监计量发〔2022〕92号),现就推进上海市碳计量中心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重点任务
(一)加强碳计量技术研究。加强基础前沿计量技术研究,开展碳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研究,推动碳计量专用测试设备和仪器仪表自主研发,开展
碳排放在线监测、城市尺度反演、
碳足迹核算、
碳汇等绿色低碳关键计量技术研究,攻克相关准确测量
难题。加强
钢铁、
电力、
石化、生态碳汇、低碳
交通、绿色工业制造、新能源应用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推动碳计量相关技术规范制修订,加快在线、动态、远程等关键、共性量传溯源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动有关行业领域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
(二)强化碳计量数据应用。结合碳排放统计核算、
碳交易、碳税等要求,做好碳计量数据的挖掘归集和分析应用,推动能耗监测与碳排放监测相衔接,支持行业、区域构建碳计量数据应用平台。研究开展碳计量数据质量分析评价,推动碳计量数据共享与应用,为政府监管、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支撑。
(三)做好碳计量监管支撑。参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计量制度研究,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推进不同区域、行业、企业碳排放测量,为政府部门碳计量监督管理提供支撑。研究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技术服务,推动重点排放单位合理配备和使用计量器具,促进碳计量器具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升级改造,持续健全碳计量管理体系。
(四)开展碳计量技术服务。充分发挥计量技术资源优势,面向行业发展需求和国际规则要求,积极开展碳计量器具检定校准、碳排放测量核算、核查、预测分析、路径推演和诊断分析等技术服务,支撑
碳市场、碳税、碳汇、碳足迹
认证等工作。搭建多方参与的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组织碳计量专业服务队伍,探索面向企业、园区、区域以及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等层面的综合性、系统性碳计量服务模式,提供差异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碳计量服务。
(五)培养碳计量人才队伍。加强对碳计量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的碳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计量专业能力,推动碳计量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一支计量专业知识扎实、了解国家要求与行业需求、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碳计量人才队伍。
二、主要程序
(一)统一规划。市市场监管局根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关要求,以本市
节能降碳需求为牵引,做好上海市碳计量中心的规划布局,优先在本市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建设碳计量中心。
(二)提出申请。鼓励有条件的计量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申请成立上海市碳计量中心。必要时可通过所在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向区人民政府进行汇报,由区人民政府向市市场监管局提出正式申请;也可由高校、中央企业、市属企事业单位等向市市场监管局提出正式申请。多家联合申请的,由主要承建方负责提出。申请时,应提交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请示函件、申请书、建设方案。
(三)批准筹建。市市场监管局提供指导,帮助申请单位尽快了解筹建上海市碳计量中心的有关要求,必要时可现场调研考察,组织专家对申请书和建设方案进行评审,全面论证碳计量中心筹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充分性。通过专家评审论证的申请单位,由市市场监管局函复区人民政府或有关央企、国企,正式批准筹建上海市碳计量中心。
(四)组织验收。上海市碳计量中心的筹建工作一般在3年内完成。碳计量中心完成相关筹建任务后,经向有关主管部门汇报,可向市市场监管局提出正式验收申请。市市场监管局根据验收有关要求,组织专家对碳计量中心进行验收评审,必要时可开展现场核查。通过验收评审的,由市市场监管局函复区人民政府或有关单位,正式批准上海市碳计量中心成立。没有通过验收的,督促其根据验收意见进行限期整改,整改后仍未通过验收的,市市场监管局可以撤销其筹建资格。
(五)跟踪评价。市市场监管局加强对上海市碳计量中心的评估管理,可根据工作需要,开展定期跟踪评估或阶段性评价,重点关注碳计量中心的建设运
行情况、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等,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对于发现的
问题督促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市市场监管局可以撤销其资格。
三、保障措施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上海市碳计量中心建设和实施工作,把碳计量作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手段,积极争取各区人民政府等对碳计量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争取将其纳入区域、行业重点发展计划,加大对碳计量中心建设的保障力度,给予必要的
政策和经费支持。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5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