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我国农业生产面临“旱涝并存、显隐交织、链式衍生”的复合型灾害风险。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作为重要战略部署,可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为此,筑牢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应从监测预警、工程防御、社会协同这三个方面着力,进一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一是构建精准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是农业风险治理的前端抓手,其精准化程度直接影响防灾减灾行动的时度效。我国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已形成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病虫害监测网络与水文观测体系等基础架构,初步实现卫星遥感、地面观测与大数据平台的融合应用。
实践中仍存在多重矛盾。具体表现为,部门协同面临“碎片化”困局,气象、农业、水利等系统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制约风险研判整体效能。同时,预警机制存在“断点化”风险,从预警发布到基层响应的传导链条中,易出现信息衰减与延迟,导致基层无法及时、准确地采取行动,临灾“叫应”机制尚不健全。此外,技术应用存在“孤岛化”倾向,智能算法模型与农业生产场景适配不足,预警阈值动态调整滞后于灾害演化规律。破解上述困境的关键路径是建立全要素感知、全主体联动、全过程贯通的精准监测预警体系。
强化横向协同,构建多源数据融合平台。建立跨部门灾害风险会商平台,整合气象灾害预警、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水文墒情监测等多源数据,消除部门间“数据孤岛”。通过统一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构建多灾种耦合分析模型,提升风险研判的整体效能。具体而言,气象部门的气象数据与农业部门的病虫害监测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影响范围,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优化纵向联动,完善预警响应衔接机制。完善国家到乡镇五级预警响应衔接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减少信息流转层级,提升预警信息的传递效率。破解灾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
难题,做好临灾预警“叫应”机制的闭环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将预警信息直接推送到农户手中,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健全基层应急响应队伍,确保预警信息能够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
深化技术赋能,开发动态预警系统。强化人工智能与农业灾害机理研究的深度融合,开发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动态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系统的精准性和适应性。具体而言,通过智能算法模型的优化和预警阈值的动态调整,实现灾害情景演化与应急响应之间的动态平衡。同时,针对不同作物和区域定制预警服务,如东北地区重点防范春旱、南方稻区强化台风预警等,完善各类病虫害防治专项预警。
二是建设韧性强大的工程防御体系。面对气候变化加剧和极端天气频发的挑战,构建韧性强大的工程防御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提升防洪排涝工程的抗逆能力,即抵御极端事件冲击的物理强度。另一方面,提升承灾单元的自适应能力,即受灾后维持核心功能的能力。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与赋能全面提升农业抗灾能力。
强化防洪排涝工程抗逆性能,构建三级防洪排涝体系。在流域尺度,依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蓄滞洪区智能调度提升洪水调蓄能力,确保大范围洪水的有效调控。在区域尺度,通过中小河流治理、平原涝区“海绵化”改造等工程,增强区域排涝弹性,减少内涝风险。在农田单元,推进生态沟渠、透水田埂等柔性设施建设,形成“蓄——排——渗”三位一体的雨洪管理系统,提升农田应对极端降水的能力。
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承灾单元自适应能力。通过土地平整和多层级排水系统建设,构建“旱涝双抗”的物理屏障,使农田在极端降水或干旱场景下维持基本生产功能。同时,利用智能监测设备与自动化闸门系统,实现土壤墒情、积水深度的实时感知与快速处置,缩短灾害影响周期。此外,应完善生态缓冲机制,发挥农田防护林等自然系统的截流净化功能,降低工程设施负荷,提升整体抗灾韧性。
推动技术创新,提升工程防御体系的智能化水平。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防洪排涝管理系统。例如,通过实时监测水文数据,动态调整水库调度策略,利用智能算法预测内涝风险的方法,优化排水设施运行效率。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提高了工程设施的响应速度,还增强了系统的整体韧性。
三是完善多元的社会协同参与机制。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我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已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基本格局。但协同机制在运行中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部分主体参与积极性不足,导致联动效率受限。另一方面,
市场化服务供给存在区域覆盖不均和标准缺失等
问题,影响了服务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此外,还存在基层社会化服务网络不健全、防灾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因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升主体能力。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开展灾害案例解读和应急知识科普等常态化宣传,结合“田间课堂”和“专家驻村”等培训形式,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的风险辨识能力和灾害应对技能。
激活主体动能,完善市场机制。广泛动员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其技术、装备和人才等优势,开展防灾减灾和社会化服务。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市场的监管机制,规范服务行为,保障服务质量和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创新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构建多层次的风险保障体系。
夯实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依据主产区灾害图谱优化社会化服务中心布局,实现服务范围全覆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升级智能监测设备与应急装备,提高服务能力。加强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提升气象预警、灾害监测和会商研判等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展服务中心业务功能,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指导、物资调配和灾后恢复等全方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