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耗限额国标落地:产业升级的绿色引擎

2025-5-14 14:29 来源: 期货日报

《炼化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251—2024)等13项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批标准涵盖化工、煤炭、采矿、造纸等多个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市场人士认为,投资者应密切关注政策落地的节奏和终端需求的变化,在行业变革中捕捉结构性投资机会。

钢铁行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增强企业竞争力

今年5月1日起,《炼化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251—2024)等13项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正式实施。据测算,这批标准的有效实施,将带来每年2452万吨标准煤的节能效益。

据记者了解,这批标准涵盖化工、煤炭、采矿、造纸等多个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规定了相关产品能耗限额等级、技术要求、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适用于生产企业能耗限额的计算,以及对新建、改扩建项目的能耗管控,将有效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通过节能改造、优化工艺路线、开展能效对标等工作提升能效水平。

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有效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共61项,涵盖钢铁、建材石化有色、煤炭、电力、热力、采矿、轻工等重点行业,基本实现高耗能行业全覆盖,相关标准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实现节能降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那么,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将会给相关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呢?

中银期货研究所黑色首席研究员吕肖华认为,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将对钢铁行业产生利好。目前,钢铁行业供应过剩、需求疲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一是可以淘汰部分能效水平低、能耗高的落后产能,如《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明确规定,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等落后设备将被强制淘汰。二是规定新建和改扩建钢铁项目的能效水平必须达到准入值,可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推动行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企业为达到先进值或准入值标准,会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的投入,促进技术升级与创新。三是推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抬高了产能投资门槛,中长期也抬升了吨钢成本。与此同时,此项政策抑制了新增产能,但是对供应端的影响有限。短期来看,市场更加关注粗钢减产方案的出台。”吕肖华说。

4月25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骆铁军在第二十一届钢铁产业发展战略会议主旨大会上表示,在当前需求下滑、市场下行的背景下,减产已成为钢铁行业的共识,但尚未转化为统一行动。

吕肖华分析称,从基本面来看,1—4月我国粗钢产量维持高位。从终端需求来看,地产项目多数尚未开工,基建项目部分开工,但由于资金紧张而进展缓慢,工业需求好于去年同期,预计关税政策对钢材需求的不利影响将逐步显现。

建材行业: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

近年来,政府层面针对平板玻璃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主要集中在产能调控、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升级和标准规范等方面。《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新建和改扩建平板玻璃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明确2025年年底平板玻璃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20%,淘汰或改造基准水平以下产能。《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平板玻璃项目,确需建设的要通过产能置换;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置换比例不低于1.25∶1,非重点区域为1∶1;连续停产三年以上的生产线产能需在2025年6月底前完成置换,逾期失效。

方正中期期货建材高级分析师魏朝明表示,相关政策落地后,中期将对玻璃、水泥行业节能降碳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从而实现建材行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魏朝明表示,短期来看,传统旺季玻璃库存去化速度偏慢,交割基准地期现商货源更具优势,非交割区域库存普遍高企,去化难度大。“五一”节前玻璃补库需求短暂释放,但累库趋势难改。

能源化工行业:迎来新一轮整合

“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是基于过去产能扩张与‘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国贸期货研究院能源化工研究中心经理叶海文分析称,过去10年,我国炼化行业经历了高速扩张期,然而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政策层面,“双碳”目标对高耗能的炼化行业形成刚性约束。《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需控制在10亿吨以内,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则为炼油、乙烯等产品划定了能效红线。在此背景下,整合修订原有的分散能耗标准(如GB 30251—2013《炼油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6项旧标准),并新增环氧丙烷、邻苯二甲酸酐等产品的能耗指标,成为破解“产能过剩与能效滞后”双重困境的必然选择。

国贸期货能化资深分析师卢钊毅表示,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将以能效倒逼产业升级,构建绿色竞争新体系。另外,针对炼油、乙烯、聚丙烯等八大类产品,新标准细化了能耗统计范围与计算方法,首次明确共氧化法环氧丙烷、异构化聚丙烯等复杂工艺的折标计算规则,有效解决了联产品能耗分摊模糊的问题。此外,新标准与《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形成协同效应,明确提出淘汰200万吨/年以下炼油产能、30万吨/年以下乙烯装置,推动产能向炼化一体化、规模化企业集中。

对石油化工行业来说,叶海文认为,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将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加大节能技术投入。预计未来行业节能技术改造投资将超过千亿元,推动能效标杆水平产能占比从2020年的25%提升至2025年的35%。另外,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将加速出清落后产能,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升。对能效低于基准水平且改造困难的企业而言,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要求“等量或减量置换”。预计2025年,国内炼油产能将压减1亿吨,乙烯产能淘汰约500万吨,中小民营企业的整合并购案例将大幅增加,行业竞争模式从“规模扩张”彻底转向“效率比拼”。此外,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将加速绿色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通过能耗与碳排放的联动控制(如炼油能耗限额与碳强度挂钩),推动企业构建“能效—碳效”双管理体系。炼化一体化企业积极探索“油转化”路径,将原油加工重心向高附加值化学品倾斜,减少成品油产出。数据显示,若全行业达到二级能效标准,2030年炼油行业碳排放量可较基准情景减少12%,为我国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涉及的期货品种主要有原油(炼化)、聚乙烯(乙烯)、聚丙烯(丙烯)、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等。卢钊毅表示,从供给端看,原油成本端长期趋于下移,同时国内大部分炼化产品处于产能过剩的格局,相关品种仍将维持弱势表现。后期随着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不达标产能逐步退出,供给端过剩产能将出清。长期来看,随着整体能效大幅提升,相关行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

有色金属行业:加快绿色转型升级

国信期货首席分析师顾冯达表示,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不仅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一次重大变革,更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举措。

“有色金属行业作为高耗能、高载能行业,一直是我国绿色转型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顾冯达认为,此次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那些高耗能、低效能的小型冶炼厂。以铜为例,我国铜矿资源相对匮乏,大量依赖进口,2025年铜精矿长单加工费(TC/RC)基准价创历史新低,且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线,这一变化反映出铜矿供应的紧张态势。而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将进一步限制高耗能铜冶炼产能,推动企业通过节能改造、优化工艺路线等方式提升能效水平,从而促进铜行业的绿色转型。

顾冯达认为,2025年多国央行持续推行货币宽松政策,对铜价形成支撑。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增大及国内环保政策的加强,铜价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铜市场将进入传统消费旺季,需关注美债集中到期对流动性的影响。

顾冯达表示,有色金属市场将在政策推动、供需博弈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分化的走势。铜、铝等金属有望在需求旺季维持高位运行,但需警惕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而铅、锌、镍等金属则面临供应过剩的压力,价格走势偏弱。

煤炭行业:实现能耗管控提升能效水平

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将带来每年2452万吨标准煤的节能效益。三立期货黑色研究团队煤焦分析师牛雅琦解释称,标准煤是标准能源的一种表示方法。能源的种类有很多,所含的热量也各不相同,为了便于相互对比和在总量上进行研究,我国把每公斤含热7000千卡(29307千焦)的煤定为标准煤,也称标煤。另外,我国还经常将各种能源折合成标准煤的吨数来表示,如1吨秸秆的能量相当于0.5吨标准煤,1立方米沼气的能量相当于0.7公斤标准煤。总能耗节约2452万吨标准煤,这是一个折算总数,而不是实际节约煤炭的总数。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并不直接导致煤炭需求全年减少2452万吨,但会对各产业的能源使用形成良好的约束。《炼化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规定了能耗的限额等级、技术要求、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这有利于督促产业更好实现能耗管控,提升能效水平。

“能耗限额强制性国标的实施短期对煤炭供需影响不大,长期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和更新生产技艺。”牛雅琦说。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