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贸易中,生产与消费的地理分离使得
碳排放核算变得复杂。研究人员聚焦于各国净排放转移(net emission onshoring)
问题,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美、英、印等国净离岸排放,中国净在岸排放 。该研究有助于明晰贸易对各国碳排放的影响。
康成生物的单细胞全转录组测序服务通过检测单个细胞表达谱,助您深入研究肿瘤细胞异质性、转移边缘/远端细胞转录组差异性、揭示微环境重编程和耐药性机制,避免混合细胞RNA测序掩盖单个细胞表达特异性的问题,了解scRNA-seq服务详情请点击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当下,碳排放问题备受瞩目。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却让碳排放的核算变得复杂起来。传统的生产 - 基于排放(PBE)核算方式,将生产阶段释放的二氧化碳归到生产国,而不考虑产品最终的消费地。这就好比德国生产的汽车被国外消费者购买,汽车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就记在了德国头上,但德国通过进口产品满足部分国内需求,又避免了一些本应在国内产生的碳排放。那么,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到底是净增加还是净减少了碳排放呢?这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深入探究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各国净排放转移(net emission onshoring)的研究。净排放转移指的是国内生产者通过出口产生的排放与通过进口避免的排放之间的差值。研究人员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结合经合组织(OECD)的国家间投入产出(ICIO)表,对 1995 - 2018 年间 45 个国家的净排放转移水平和趋势进行了分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Ecological Economics》上。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首先引入投入产出模型的相关符号和贸易中隐含排放的计算公式。利用 MRIO 模型,计算出各国出口中隐含的排放(EEX)。为估算进口所避免的排放(EAM),研究人员调整了 MRIO 模型,假设进口产品基于本国的排放强度和生产配方进行生产,从而得出 EAM 的计算公式。通过 EEX 减去 EAM,得到净排放转移(NetOn)。此外,研究数据来源于 OECD 的 ICIO 数据库、直接排放强度数据以及 Penn World Table Version 10 的人口和 GDP 数据 。
研究结果如下:
净排放转移的时间变化:在六个主要经济体中,美国净离岸排放,意味着其通过进口避免的排放多于出口产生的排放;中国则净在岸排放,即出口产生的排放多于进口避免的排放。不过,净排放转移的规模相较于生产 - 基于排放较小。在贸易顺差国家中国和德国,净排放转移的变化大致与贸易平衡的变化一致,但到研究期末,德国因能源开采部门的影响并未净在岸排放。印度虽然传统排放平衡(BEET)为正,但实际上净离岸排放,其贸易模式为出口低排放强度的服务,进口高排放强度的制成品和原材料。日本的净排放转移趋势受能源产品影响较大,能源开采部门虽小但排放强度极高。
不同国家的净排放转移情况:在工业化国家,消费 - 基于排放(CBE)通常高于 PBE;发展中国家则相反。人均收入与 BEET 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与净排放转移之间虽有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这表明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如污染天堂假说(PHH),难以解释各国净排放转移的模式。实际上,大多数国家净离岸排放,这意味着生产往往发生在环境效率高的地方,也说明国际贸易有助于减少全球排放。
MRIO 和 EEBT 方法的比较:通过对比两种估算进口避免排放的方法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MRIO 方法(EAM - MRIO)和 EEBT 方法(EAM - EEBT)的差异较小,国内技术假设对结果有影响,但模型选择的影响次之。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服务型且贸易逆差的经济体,如美国、英国和印度,在贸易中净离岸排放,降低了其
政策相关的生产 - 基于排放。在各国之间,净排放转移与人均收入没有明显关联。同时,净排放转移的规模相对较小,对各国排放趋势影响不大。该研究明确了哪些国家在国际贸易的隐含排放中 “受益” 或 “受损”,有助于深入理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为制定更合理的碳排放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