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苹果园:从“银外套”到“绿毯子”的绿色转型

2025-5-7 10:36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吴雨桐

在陕北的苹果园里,58岁的肖宗贵俯身拨开一片茂密的白三叶草,露出底下湿润的土壤。“之前这里还铺满反光膜,太阳一照刺得人睁眼,现在‘绿毯子’不仅让苹果更红,土地也‘活’过来了。”这位与黄土打了四十年交道的老农,亲历着中国农业最深刻的变革——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走出一条减排增效的新路。

当苹果园脱下“银外套”

渭北旱腰带是苹果的优质产区,据陕西省统计年鉴数据,苹果产量自1978年的9.92万吨增加至2022年的1302.71万吨。这儿也曾是反光膜的天下,这种能让苹果快速着色的技术,却让土地付出了代价:板结的土壤、缠绕树根的反光膜碎片、还有随雨水渗入地下的微塑料。

去年,肖宗贵在果园试种白三叶草和毛苕子,意外发现这些开着小白花的植物竟能让苹果红得更均匀。“专家说绿叶反射的光谱更温和,就像给苹果‘慢发酵’。”今年,他准备在新翻的地里继续铺草,“以草养园”还可以起到保持水土、提供养分、增强固氮能力等其他功效。

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任玉玉介绍,1995年以后,苹果生育期高温热害发生频次有明显的上升。另外,“西北暖湿化”趋势显著,当地降水总体上的确是增加了,但降水不均,跟农时不符合。“气候的变化规律难以捉摸,农业生产的收成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这对农户,尤其是散户来说,带来巨大挑战。”某果园管理员感慨道。

“如果气候特别干燥,夜间都感到无湿气,白天高温,那么使用反光膜就会导致果面就会灼伤,无形就降低了果品的商品率,会使果子滞销……用这类植物代替反光膜便可以极大减少这样的现象发生。”肖宗贵说道,这位老农在节气时差间的空隙中找到了协同增效的绿色发展之路。

手机里种葡萄:戈壁滩上的节水奇迹

向西1600公里,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正上演“滴水穿石”的故事。在某酒庄,技术员的手机连着几百亩葡萄园的“血管”——埋在地下的数万米长的滴灌管。“春灌‘第一口水’决定了葡萄全年的品质,现在每株葡萄喝多少水、补什么肥,都能精确到毫升,而且实现了水肥同步供应。”他点开智能系统,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土壤湿度、盐碱度、根系生长状态……

长久以来,贺兰山东麓的戈壁滩被视为“农业禁区”,这里碎石遍布,土壤贫瘠,由于植被稀疏,“风携沙走”曾是常态,在这里种农作物大多难有像样的收成。

这场“滴水革命”改写了戈壁农业的生存逻辑:通过滴灌技术,每亩地一年滴灌用水量从至少750立方米到如今只需260立方米,产量翻了几番,高达450斤,不仅节水率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还能精准控制灌溉量,使葡萄根系保持适宜的湿度环境,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和发育,让葡萄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国际葡萄酒大赛获奖证书拿到手软。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水资源高效利用”是宁夏葡萄酒产业的主要特征之一。据统计,通过酿酒葡萄种植,当地已将35万亩荒滩变成了绿洲,加上酒庄绿化和近6万亩防护林,产区森林覆盖率得到大幅提高,进一步筑牢贺兰山东麓生态屏障。

稻田里的千年“黑科技”

在成都郫都区,三国时期延续至今的稻田养鱼系统,藏着最朴素的生态智慧。晨雾未散,农户李某便划着小船投喂鱼苗,稻穗间不时跃起肥美的鲤鱼。“鱼吃虫、鸭除草,我们的稻田几乎没打过农药。”他弯腰掬起一捧水,螺蛳正顺着稻秆清理藻类。

早有研究表明,稻鱼系统甲烷平均排放量通常低于常规稻田,而亩均收益一般更高。更令人惊叹的是林盘中的“隐藏产业”——竹林下的蜂箱里,野坝子蜂冬季酿出的蜜,因纯度高、水分少,被誉为蜜中珍品。“蜜蜂授粉让柑橘等瓜果林木坐果率提高,这才是真正的‘生态银行’。”李某笑道。

支撑这一生态系统的核心,是自战国时期李冰治水延续至今的“五级渠系”——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层层递进,与每户门前的污水处理池共同编织成精密水网。这套传承两千多年的水利智慧,不仅实现了防洪、灌溉、净水的无缝衔接,更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并降低了废水污染程度,水景更加优美,生动演绎着“疏堵相济、人水共生”的可持续治水哲学。

韧性农业的“中国方程式”

“这些实践破解了农业的在气候变化下的难题——适应与减缓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杰指出。去年召开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190余个缔约方国家表示仍优先将食物和农业举措纳入气候减排行动。

中国行动比国际承诺走得更早。2022年印发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了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将“气候韧性”写入农业基因:从抗旱抗涝新品种选育到草原轮牧制度创新,从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到智能灌溉系统推广,一套“适应—减缓—增效”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正在中国田野间铺开。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测算,农业减排到2030年潜力达到约每年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相当于目前人为排放总量的7%,可转化为数千亿美元的潜在经济效益。

当千年治水智慧遇上卫星遥感监测,当老农的锄头与程序员的代码共同改良土地,中国农业正用最朴素的辩证法回应气候挑战——越是强化生态韧性,越能释放增长潜力。正如黄土高原的苹果园脱下“银外套”后反而增收,贺兰山的“数字葡萄”节水过半却酿出金奖酒,这些看似矛盾的统一,正在重塑人们对农业未来的想象。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