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抱团取暖”: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5-5-6 11:32 来源: 中国能源网

构建生态、全链赋能、用产业创新拉动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4月28日,一场关于储能高质量发展的研讨活动在“中国储能之都”包头市举行。院士专家和行业代表们关于“抱团取暖”的发展共识,对于正在由政策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的中国储能而言,无疑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本次锚定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新时期储能高质量发展会议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储能分会成立大会。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市政府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业内权威专家、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近300人齐聚一堂,共商储能产业发展大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力建设集团首席科学家、科技委副主任张宗亮在线上报告中指出,截至2024年底,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容量突破14.5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3%,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但同时,2024年全国各类型发电机组累计发电量首次突破10万亿千瓦时,风光总发电量合计占比仅18.2%。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风光电市场空间仍将扩展,带动储能持续高增。

《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136号文,成为了当天嘉宾们必谈的话题。《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储能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指明发展方向;136号文的出台则推动新能源全面入市并取消强制配储,意味储能产业将向市场化转变,从拼价格转而拼价值。  

与会专家表示,市场化转型有利于储能的高质量发展,但也还面临多样挑战,单一企业、单一环节、单一模式和单一学科难以。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建新指出,储能产业目前仍面临无序竞争、市场化机制不完善、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需要通过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重塑产业生态,助力储能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效优先”转变。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专家委员会主任钟发平指出,应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市场机制为保障,精准出题、精准答题、精准阅卷,构建产业全生态体系和产品全生命周期闭环,激发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为此,钟发平在2024年11月28日组织发起成立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23家成员单位分别来自央国企、上市公司、产业链优秀企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金融与人才服务机构。成立以来,创新联合体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成员互为客户、互为供应商、互为上下游,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通过市场需求倒逼,联合体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节点上进行攻关,开展数字化安全诊断技术研究,实现退役锂电池高选择性氯化回收工艺的颠覆性创新,形成了从自然矿山到城市矿山的闭环强链,有效应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要求、碳排放、生产者责任和电池护照等绿色壁垒。

储能技术涉及能源、材料、电力电子、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其本质是人才复合能力的竞争。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编制、职业发展预期、人才评价标准与机制的影响,复合型人才入职企业的意愿度普遍较低。为此,钟发平提出“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柔性引才模式,通过“双聘制”“旋转门”实现人才与企业、高校科研人才与企业技术骨干的双向奔赴和多向奔赴,加快培养既懂产业创新又懂科技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起,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4A级全国性社会组织。当天,现场还举行了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储能分会揭牌仪式。作为分会电化学板块牵头单位,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将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指导下,坚持市场导向、场景牵引,促进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基于独立储能电站的绿电微网整体解决方案,联合体在当天与包头市政府签订了协议,共同打造绿色储运环网大场景,建设绿电微网、储运环网、智能循环三大产业环网。

从抱团取暖到抱团创新再到抱团出海,中国储能产业正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前行。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也将坚持市场导向,构建紧密且深度的生态体系和高效协同的产业链供应链,落地多个应用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新时期储能高质量。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