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际顶尖银行如何搭建绿色风控体系

2015-4-8 04:56 来源: 绿色金融圈 |作者: 江蓓蓓

导读
 
英国绿色投资银行(GIB)作为全球最成功的绿色投行,它的快速发展和高效运作离不开其严格的绿色评估体系和细致的风险流程控制。本文较为全面地分享了作者在GIB全职实习期间,所看到的GIB独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

GIB的风险管理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围绕其基本宗旨、目标和原则,形成其独特的风险偏好规则、各部门管理政策和流程等。风险管理、内部合规和审计部各司其责,针对不同的风险情景,通过路径设计(Process Mapping)、成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自我评测(Self Assessment)、建立单一风险因素登记(Risk Register)等工具,从可能性(Likelihood)和影响力(Impact)两个维度来管理风险。

笔者此前已经提到,GIB主要面临5大风险类别:投资风险(Investment Risk); 绿色风险(Green Risk);运营风险(Operational Risk);声誉风险(Reputational Risk);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由于篇幅关系,本文着重分析GIB是如何管理最重要的前三大风险因素的(投资风险、绿色风险、运营风险)。

投资风险管理

项目融资涉及多方利益主体,主要考虑以下六方面风险因素:

(1)政府,比如政府出台的能源或激励政策,税收、贸易等方面的规则会对绿色投资的风险和收益造成影响,CFD(Contract for Difference)即是一个例子;

(2)资源,即绿色投资涉及的相关资源的定价和可获得性,譬如上文提到的碳资源的定价、宏观电价的波动等;

(3)运营管理和保险,比如运营成本,项目维持,保险合同失效等风险;

(4)技术,比如绿色项目本身技术的可靠性、可持续性和竞争性;

(5)施工,即项目完工风险,也包括承建人的信贷风险;

(6)渠道供应和采购,比如采购合同价格波动的风险,对方信誉风险等。

为了应对以上风险,GIB遵循了严格的项目审批流程。对于3000万英镑以上的投资,整个项目审批流程大概在15周左右。从最初的联系到项目完成交由投资部门做“投后管理”有5个大的阶段:

(1)初步信息提供,包括签订保密协议,双方开会洽谈,Q&A;

(2)尽职调查和谈判,包括从技术、法律、环境影响、收益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估,并形成最终协议文稿。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每个项目又包含4个审批阶段:初步评估;形成项目方案;修改后方案; 最终方案。

GIB每周会有一次交易评估委员会和投资委员会,这两个会议相当于国内银行的“审贷会”,将就目前进行中的所有在审项目进行公开讨论,项目负责人会逐一回答风险、法律、绿色、技术和投行部门审议人员和公司管理层、非执行董事的问题,确保项目符合GIB的投资标准。

(3) 做出投资决定;

(4) 双方签订协议,完成交易;

(5) 项目交由投资部门,对项目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控。

每一份项目方案书都需遵照固定模板,逐一分析项目背景、审核资质、绿色影响、经济可行性、是否符合GIB的战略规划和“挤入资本”的原则,以及项目安全性和退出机制等,同时附上风险、绿色影响、法律、技术等部门的专业意见和评论。

绿色风险管理

此前提到,GIB确保每一个投资项目都满足以下至少一项绿色目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GIB成立了专门的绿色投资部门,并开发出针对这五项绿色目标、和GIB优先投资领域相对应的绿色评级标准,级别从A+到E不等。

GIB独特的绿色评级标准的制定,是结合了客观数据、GIB投资原则和行业专家意见的结果。如果项目没有通过绿色投资部门的评估,不论投资回报率多高,都无法通过。每一个投资项目在前期审核和投后管理阶段,都会接受该部门对其严格的管理评级和持续监控,项目方案书中必须包括该项目在五项绿色目标中的评级结果和相应分析,并一一列出从可能性和影响力两个维度衡量出的绿色风险,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举例如下图所示:

此外,绿色投资部门还制定了标准的“绿色投资手册”,包括针对GIB三大优先投资领域的、详细的尽职调查应遵循的绿色评估流程和相应指导,可见GIB将一切绿色风险标准进行了精准的量化管理,这在全球都尚属领先。未来,GIB希望将这套管理流程标准化、国际化,并推广应用到更广泛的绿色投资领域(比如绿色债券评级),让更多的投资者采纳。

运营管理风险

GIB每月会召开风险和合规委员会,该委员会由GIB内部主要运营部门的负责人构成,对近期重要决策和风险事件进行讨论,对各类风险管理成果进行总结,并汇报给更高级别的审计和风险委员会,审计和风险委员会则进一步对董事会负责。GIB内部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管理委员会(如上文提到的交易评估委员会和投资委员会),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业务流程控制。

为了满足监管者越来越严格的压力测试要求,GIB还发展了一套适用于自身情况的压力测试准则和框架。GIB压力测试模型主要分3个步骤:建立压力测试情景,影响力评估,结果分析和政策建议。每一个步骤都要求对数据进行细致的收集和分析,适当时候运用Portfolio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模型,综合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意见,得出定量和定性的结果。最后针对这样的结果,为管理层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应对这些可能的压力情境。

GIB目前总结了17个压力测试情境,分类如下:

1)投资相关:系统性技术失败、宏观电价波动、资金调度失败、大型项目资本支出过度、关键交易方破产;

2)环境相关:风速异常、洪涝灾害、新型碳技术改变、生物燃料政策改变;

3)基础设施和人力:网络系统袭击、支付系统瓦解、核心员工流失;

4)政治、声誉和监管:政治不稳定、声誉袭击、违反合规要求;

5)宏观经济失调;

6)逆向压力测试。

不仅分类严谨细致,每一个压力测试的结果分析都要经过内部管理层和董事会的多次开会质疑和反复修改,才能形成最终文稿。这里就其最主要的一项压力测试—宏观电价波动—的方法进行简要分析(过程中的具体数据由于保密性要求,在此略去)。

由于GIB投资的绿色基建项目大多受宏观电价波动的影响,而英国的电力系统经历私有化和金融危机后,近年来电力的市场价格变化明显,因此有必要测试宏观电价的波动对GIB现有资产组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为了建立可靠的压力测试情境,GIB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收集并分析宏观电力价格数据:

1)从Bloomberg中收集了可获得的最长年限的每日电力价格,对其进行CPI调整后,通过线形图和柱形图等统计工具分析电价的时间序列数据,以此得出电价的变化幅度和峰值等;

2)从其他外部官方网站等数据库收集近年来电价波动图表和数据,作为补充数据参考,来确定最坏的测试情境;

3)收集行业内其他专家看法,并获取第三方咨询机构(如Poyry、Baringa等专业的能源咨询公司)关于宏观电价可能存在的结构性变化和影响因素等方面更为专业的意见。

综合以上几方面,确定出相对可行可靠的压力测试情境(可能不止一个),比如可能的最低价格、最大的变化幅度等,情境的最终确定须经风险和合规委员会批准。

接下来,将上述压力情境应用于GIB现有投资组合中受电价波动影响的项目,分别测算其对单一投资项目和GIB整体投资组合的影响,最后将测算结果与GIB内部的风险控制标准(该标准须经审计和风险委员会批准)进行比较,确定应对措施。

一般来说,会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应对措施:

1)将测算结果交予项目投资委员会审核并讨论,最终意见将在投资决策中执行;

2)在单一项目层面即使用市场风险对冲工具,规避掉可能的风险;

3)如果测算结果在GIB可接受的风险标准之内,则接受该模型结果。

此外,GIB还有定期的控制流程测试(Controls Testing)、模型讨论组(Models Panel),即各专家对重要模型进行质疑和讨论,确保模型的精准)、合规管理(Compliance)和内部审计的多重风控措施,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详述,但足以窥见GIB治理严谨。目前国内的监管环境日益严格,但大部分机构的压力测试并未跟上快速发展的业务步伐,GIB这样精细的压力测试框架值得众多商业银行、政府组织和研究机构思考和借鉴。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绿色金融政策分析师江蓓蓓特邀撰写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