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数智化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找准着力点

2024-12-24 11:12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秦超

能否数字量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目前,用数字定义和描述‘经济—社会—环境’各要素内在关系,从而为实现生态优先、以绿色环保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客观、直接的政策依据和参考,已经成为现实。

近期,在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南京监测中心)推出的《南京都市圈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综合分析》项目(以下简称《综合分析》),创新探索以数智化探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找准着力点。

数字化描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

系统辨认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有失调衰退期、勉强耦合协调期和耦合协调期等几类。但传统方法主要是模糊的定性分析,或者强调某一项、某几项标准,这将使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打折扣。

“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在于准确认识和描述多要素间的耦合关系。而进一步耐心分析就会发现,这一难点主要来自数据和方法两个方面。”南京监测中心综合科科长谢馨说,作为生态环境监测部门,我们有天然的优势克服这一困难。

于数据,需要准确、全面且权威。《综合分析》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各地市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实地调研监测数据等,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于方法,需要科学、有效且能经得起反复验证。《综合分析》主要应用了现代统计学和耦合模型,比如皮尔森相关系数法、灰色关联度分析、熵权法等。基于GPI指数,从时空角度分析了污染排放强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探讨污染排放强度减排潜力,也能辨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指标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并构建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估体系。

经研究,近十年南京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呈现稳步向好趋势。其中,第二/三产业占比、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用电量、城市污水处理量、细颗粒物浓度对协调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在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的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谢馨说。

在此基础上,南京监测中心还出具了《美丽中国视角下南京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性研究》《新时代十年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性分析》《南京市近五年大气环境质量变化驱动因素分析》《南京市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基于GPI环境经济指标》等多份综合分析专项报告,并在实际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得到借鉴吸收和应用推广。

空间可视化协调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带,地跨苏皖两省,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水生态环境等压力突出,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尤为繁琐且重大。

“数据化会带来了较高的专业壁垒,也为成果的推广应用构筑了较高门槛。于是我们借助了ArcGIS、Geoda等软件,不仅为计算和分析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带来便利,也使得研究成果能够可视化呈现。”南京监测中心夏成红说。

针对南京(市、区)层面、南京都市圈(省、市)层面,南京监测中心建立了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指数(GPI)和构建耦合协调性指数时空分析模型,并分别就污染排放、环境基础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能源等七个方面因素,构建三系统、七层次、十八项指标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多维度出发,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及空间演变进行了分析建构。

“我们通过ArcGIS软件实现了研究数据的可视化表达,Geoda软件完成了空间统计。这不仅丰富了研究方法,而且能够更为直观深入地剖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夏成红说。

经过模型分析,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由中度失调波动上升至勉强协调,整体趋势向好。期间,南京以高于平均协调程度的水平释放和发挥了都市圈中心城市辐射力。

“相关研究结果得到南京都市圈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的认可,并采纳作为《南京都市圈2024年度工作要点》内容。”谢馨说。

“下一步,我们还将在此基础上,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探索构建美丽南京监测指数体系,从降碳、减污、扩绿与增长等方面,综合分析美丽南京建设成效,为实现绿色南京、美丽南京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南京监测中心主任喻义勇说。

从研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入手,南京监测中心深入探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机制和路径,展望全面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促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协调。据了解,《南京都市圈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综合分析》,已入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2024年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示范案例。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