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依托“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与“青藏高原上最宜居的中心城市”定位,坚决扛牢生态保护关键底板和重要窗口首位责任,以“绿色细胞”建设为抓手,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
“生态经”激活“绿细胞”。近年来,西宁市城西区高度重视“绿色细胞”建设工作,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引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动摇,制定《城西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绿色细胞”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积极融入数字化建设、深化宣传教育、推进“绿色细胞”建设试点等方面强化措施。积极开展“绿色细胞”建设专项调研,借鉴
浙江省湖州市、天津滨海新区等14个省市区典型经验做法,对重庆市九龙坡区进行实地调研,形成了高质量《“绿色细胞”建设典型案例综述》,并结合区情实际,细化落实举措,跟踪落实成效,筛选出有针对性、操作性的7个方面16条措施落实落地。以切实解决餐饮油烟和噪声污染等热点难点
问题为抓手,按照“分批建设、示范引领、逐步推动”的工作原则,围绕“绿色机关”“绿色餐厅”“绿色学校”“绿色景区”“绿色宾馆”“绿色小区”6个版块,选树49家“绿色细胞”建设范例,以“绿色”样板带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提升。
“人防+技防”让污染源无处藏身。聚焦噪声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控、水环境保护、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等内容,挖掘城西区智慧场景应用的“绿色”潜能,实施智慧化动态监管,对辖区3个商圈、20家餐饮行业、30个小区、6个工地、15个河道排口实行智能监测,做到实时分析,自动预警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截至目前,已高效处理各类预警106起。针对辖区商圈集中,噪声、餐饮油烟污染扰民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选取力盟、五矿两家商圈作为试点开展油烟噪声升级改造工作,率先开展打造“宁静城区”工作,辖区噪音、油烟类投诉量呈逐月下降趋势。充分运用“生态互联网+”试点,建立网格化大气环境监管体系,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6年位居全市区县前列。完成南川河清淤治理工程以及火烧沟、水槽沟水环境治理项目等,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由2015年的40%提升至100%,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建成全市首个生活垃圾分拣中心,辖区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以上,土壤环境整体安全。发挥环保督察“利剑”作用,开展生态领域大排查大整治,高标准完成三轮中央环保督察514件信访举报案件整改销号工作。编制《城西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荣获全国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落实《西宁市城西区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成功申报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生态西区”成为新名片。
汇聚全民守护生态环境共识与合力。“绿色细胞”建设不仅在技术、产业层面推动绿色发展,更在思想、文化层面培育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城西区通过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聚焦“绿色办公、低碳出行、绿色采购、垃圾分类”等要素,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在“世界水日”“六五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生态日”等关键节点,开展多样化、常态化的以绿色、环保、低碳为主题的各类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画册、环保购物袋10000余份,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咨询台现场接受群众咨询3000余人次,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成为自然、绿色低碳生活蔚然成风。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力量,与青海省自然教育协会、青海省小记者活动指导委员会等社会组织共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活动,向社会宣传、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不断扩大“绿色细胞”知名度,让群众享有绿色、融入绿色、享受绿色,使绿色生活理念悄然根植于群众心中。用好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服务标杆城区为契机,聚焦做强“一芯”服务保障,建成投用西宁文旅产业服务中心,开展观摩参观、直播带货、专题培训和主题活动等85场次,设计推出“青海冬韵·西宁康养之旅”、骑行西宁和探索西宁之美精品旅游线路3条,以生态旅游的生动实践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提供鲜活注脚,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不断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