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通过培育,已拥有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国家级高新企业12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65家,通过绿色供应链、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维度举措,实现
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日前,该区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三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单位。
该区努力打造白马湖实验室、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成立杭州首个双碳技术产业园和双碳产业联合会。大力支持企业创建绿色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绿色企业技术中心、绿色技术创新中心,搭建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供给平台。
双引领:智慧低碳楼宇与数智治理并进
滨江区人工智能产业园、储能聚合充电场站和中控科技园轻量化数智化等多个场景入选杭州市十大低碳应用场景。在人工智能产业园首创“云网结合、系统集成、策略共生、多端联动、全息感知”的绿色智慧低碳楼宇轻量级改造解决方案,通过“一区一策、多区孪生、分类分策”构筑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园低碳建筑群。作为杭州首个公共机构轻量级低碳节能改造项目,滨江区文化中心通过实施绿色智慧低碳楼宇轻量级改造方案,可实现节能降碳效果达到10%以上,负荷自动响应能力提升至20%以上。中控科技园推进轻量化数智化改造,采用机理建模+AI智控手段,通过能耗监测系统升级、中央空调制冷系统与锅炉供热系统节能改造、空调系统末端与智能照明系统节能改造等节能减碳的主要举措后,综合节能量约为102吨标煤/年。应用“光储直柔”建筑新型供配电,重点在物联网产业园、西兴科技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智慧新天地、浦沿科技园、高新研发区等建筑群落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打造一批超低能耗建筑。
该区数智治理并进,探索应用“物联网+工地”技术,建设“工地一码通”平台,打造建设工程全流程一件事,开展“黑匣子”智慧监管试点,快速实现大气质量精细化处置闭环。推进数智治水系统的实战应用和“数字治水”的迭代升级,构建滨江水系、管网、水工数字孪生体,建立可感知、可预警、可溯源、事件自动派发及闭环处理的智能化治水系统,形成多部门协作的事前预测预警及处置闭环。推进全区年产废10吨以上单位危险废物数字化建设,完成视频和物联网计量设备安装65家,建立管理电子台账,实现线上巡查。升级“生态智卫”平台,增加宁静卫士、无废城市模块,提升管理效能。
三创新:科技突破、制度革新和模式升级
该区在科技创新方面致力于强化五大产业生态圈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2024年,全区研发投入强度10%左右,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2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8%。充分利用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开展省市各级低碳科技项目34个,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29项、市重大项目190项,居省市首位;以综合能源站建设为契机,建设杭州市首座以绿氢为示范、“氢、电、天然气”三位一体的绿色
交通综合能源站;基于白马湖实验室等双碳科技创新平台的研发能力,开展高效光电转化、绿色燃料制备、CO2/污染物定向迁移转化减排等研究转化,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值得一提的是,滨江区第四次获浙江省“科技创新鼎”。
在制度创新方面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诊断和技术改造,推行企业用能预算管理,完善企业能源计量体系。严格落实项目审批和节能审查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构建“区域能评+产业能效技术标准”准入机制。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主体责任,推进实施重大产业平台单位能耗“投入—产出效益”考核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用能全过程管理。
模式创新上滨江区充分利用数字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城市交通脉络,完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形成“1+X”治理方案,将杭州城市大脑滨江区域打造成为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融合的典范。滨江区持续推进构建车-路-边-网-云-图融合的城市交通协同管控技术体系和数字孪生交通体系,研发以云边协同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城市交通云边端一体化协同管控平台,提高道路整体通行效率,促进交通领域实现碳达峰。作为全省第二批低(零)碳乡镇(街道)试点,滨江区长河街道以八大任务导向,创建数字化、无废校园全域化、能源三大低碳场景,打造创新型低碳试点。同时,滨江区不断深化“规划环评+环境标准”清单式管理改革试点,完成“环保E企管”省级试点。
滨江区还做好人才支撑、平台支撑、技术支撑、企业支撑,形成智慧互联、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一大批“互联网+”的产业集群,为滨江区减污降碳工作注入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