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我们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了,请您尽量自行携带哦。”不少经常住酒店的游客已经发现,成都市龙泉驿区的酒店、民宿不再提供一次性用品了。
2024年2月,成都市龙泉驿区旅游住宿业协会发起以“践行无废理念 不主动提供一次性消费用品”为主题的活动,获得群众广泛支持。
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这得益于龙泉驿区近年来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系列举措。龙泉驿区积极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生活,加深社会公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带动解锁更多绿色环保行动模式,进一步形成了崇尚自然环保的社会风尚,集全民之力助力“双碳”行动,讲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
厚植生态文化,树牢生态文明价值观
全面保护与“微”更新,呵护千年山水文脉
龙泉驿区结合自身实际,全面推进城市六大功能片区建设,提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片区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保护培育、生态价值转化为主要任务,加快推动城市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和重大引领性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市民游客喜爱的生态乐园。
持续涵养生态、美化大地景观,打造“10分钟公园圈”,构建绿道蓝网、天清气朗的城市新形态,新增绿地100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2.5%,“一半青山一半城,五水润城环绿芯”的大美公园城市形态基本呈现。实施大气污染源分类防控,统筹水污染、水生态、水资源“三水共治”,开展受污染地块治理修复行动,大力营造多元体验的生活场景和诗意栖居的生态场景,让城乡群众享受更多青山绿水的“生态福利”。建设以东安湖湖体为核心的山水生态公园场景、以国际商务中心及国际社区为核心的城市街区公园场景、以体育中心为核心的天府人文公园场景、以公园绿道为核心的天府绿道公园场景等四类场景,打造公园城市建设的样板新城。
优化提升桃花故里、三百梯环线、宝仓湾等一批地文景观,分批建造山顶俯览、山腰观景平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民居改建工程,进行美丽庭院、大地田园景观建设示范。打造蓝绿交织的乡村绿道网络,营造“推窗见绿、开门见景”的大美意境,整体呈现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聚焦绿色低碳发展,以创意赋能生态农业,探索建设绿色高标准水蜜桃种植基地。探索发展森林
碳汇储备、林下种养等产业,推动山地文旅休闲、运动康养、生态禅修等一产、三产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推动龙泉山生态价值转换。
组织编制保护规划,开展整体保护、动态保护、原真保护、活态保护。紧扣“成渝文旅新地标、西部客家活力镇”发展定位,以“亲子+”服务为核心,成为亲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围绕“客家”“龙泉山”等地域特色,初步形成以“客家乡愁文化、山水花果文化、现代创意文化”为主要元素的休闲观光农业品牌。深入挖掘古驿、桃花、客家等文化资源,结合桃花节、客家水龙节、仙人掌音乐节等品牌活动,营造低碳消费场景,促进生态空间与生产场景、生活场景有机融合。培育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结合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弘扬具有时代气息、龙泉驿特色的生态文化,吸引更多社会流量共建共享龙泉山。
拓展生态文化载体,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向心力
古蜀沧沧,沉淀至今,古往今来,商贾云集,喧嚣繁盛,龙泉驿这座“川东首驿”跨越千年的羁绊,在打造东安湖的时候,坚持“蓄塘成湖、留木成林、因势聚山、借渠引水”,呈现湖、河、溪、湾、瀑等十大水系形态和主峰、次峰及配峰遥相呼应的山形骨架,构建形成“一湖一环、七岛十二景”自然山水格局。在场景构建中以《溪山雪意图》的历史文化故事为主线,打造桃花长堤、芙蓉水道等七条特色景观绿廊,串联翠竹园、樱花水岸等主题生态林,打造疏密有致、开合有度、四季有景的生态自然景观。加强环城生态区建设,推进驿马河城市公园、东风渠绿道公园、青台山公园、陡沟河带状公园等绿道建设,加强青龙湖湿地公园、玉石湿地公园与周边绿道互联互通。
丰富传播形态,让生态文明理念浸润每一条街巷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生态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和更新生态文化图书、影像资料。在地球日、六五环境日等时间节点,全辖区开展“修复我们的地球 共建共享美丽家园”“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我心向党·驿路辉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线上线下形式多样宣传活动。开展“美丽龙泉驿随手拍”短视频征集、“我眼中的地球”绘画作品征集、“寻找美丽龙泉驿的春天”摄影作品征集、“共建美丽清洁世界”文创作品征集、“生态视觉”抖音视频征集等活动,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绿色行动。开展废旧物升级与改造展、科普市集游园会、科普垃圾分类小游戏、绿色生活公益讲座等,潜移默化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发放环保口袋近1.5万个,环保手册书籍等近3万册,让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深化宣传教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奏响绿色主旋律,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
除了“自身硬”,加大区内宣传力度,还争取在新华社、人民网、红星新闻、川观、锦观、看度等官方传统及新媒体平台发布龙泉驿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宣传稿件,强化宣传力量,奏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创作《龙泉驿人新年这样过》《降低“音量”,共建和谐友邻关系》等漫画,制作《拥抱低碳未来》《治水治气理山GO》《和谐共生 城市与自然共舞》《同呼吸共命运 一片蓝天共同守护》等短视频,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垃圾分类、低碳行动等生态环保科普知识。
播撒绿色种子,打造看得见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通过渗透式教育、设置专门课程,结合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黑臭水体治理等实际工作,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从2017年开始,在全省创新成立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各学校充分挖掘区域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精髓和独特的人文底蕴,“一校一案”,打造生态智慧校园、绿色校园、低碳校园、节约型校园等特色生态教育项目,融入学校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设计跨学段、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阵地,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同时发挥联系引导家庭、“小手牵大手”优势,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生态环保实践中。
联盟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22项。全区已有国际生态学校5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学校1所、中国湿地学校1所、全国资源节约型绿色学校和全国绿色创新学校联盟学校4所、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8所、全国小河长小湖长首批试点学校1所、
四川省绿色学校54所、省市级环境友好型学校11所。
积极实施生态环境执法“送法入企”监督帮扶,开展“服务先行进千企”“聚焦小微企业、助推绿色发展”等法治宣传服务活动,现场走访帮扶企业,面对面宣讲生态环境相关法律
法规,开展清洁生产、环保安全等集中培训,对重点监管企业负责人每年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与企业建立长效联络机制,实时共享法律法规、
政策标准等信息,为辖区企业提供全天候咨询服务。广泛动员团干部、大中专院校学生、少先队员、志愿者等深入村(社区),开展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移风易俗等活动。加强培训,执行导则,推动民宿行业规范发展,将生态的“高颜值”转化为经济的“高产值”。鼓励企业建立生态文化教育与培训制度,通过讲座、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及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增强员工生态环境意识。
各美其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激发绿色动能,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生力军”
发挥生态环保志愿者作用,依托成都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龙泉驿分会、村(社区)教育工作站,积极开展涵盖垃圾分类、旧物改造、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等环保活动,不断引导群众形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同时开展“生态桃源环保先行”“志愿花开驿路芬芳”环保志愿者招募进社区、进景区、进商区等活动,不断扩大志愿者服务队伍。探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环保志愿服务实践点”,实施小区道路改造、环境整治及生态文化氛围营造等。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小志愿者宣讲进社区”“志愿者垃圾分类新春送福”“水土保持志愿小站”“节水节电志愿小站”等主题活动,不断增强学生们的生态环保创造力和行动力。
植绿护绿履责,同创共建城市绿心
2021年,成都公园城市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暨国家储备林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建设总规模为56.6万亩。其中,龙泉驿区储备林项目共15.24万亩。项目启动以来,龙泉驿区持续进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幼林地抚育、高品质“园中园”打造、高标准苗旅基地建设、水蜜桃经济林改造等,完善林区道路、智慧管护、蓄水灌溉等设施,为龙泉山储备下更多林木资源。近三年来,该项工作正在龙泉驿稳步推进,实施中幼林抚育管护7.9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更多更高质量的绿意已生长在龙泉山。
连续三年承办省、市龙泉山“包山头”义务植树履责活动,累计承接植树履责46万余人次、植树两万亩。2024年春,全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镇、村(社区)及社会各界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义务植树履责活动,加之在龙泉驿区开展的2024年天府龙泉山“包山头”义务植树活动,全区参与人数超4万人次,植树约10万株。
推动社区“微自治”,激活环境治理基层“神经元”
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形成乡村新风。将“近零碳”规划建设纳入村管理培训体系,建立评价标准,全面激发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社区“近零碳”建设效果。创新“院落管家”模式,形成“宁江夜话”品牌活动,以多种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多方力量参与城乡社区治理。以大面街道为代表,以点带面深入开展绿色环保社区共建活动,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搭建利益协调平台、建立多方协商机制、建立多元参与环保监督机制等,号召辖区群众、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到社区环境治理和保护中来。
深化绿色创建引领,推动全民绿色低碳行动
以“
碳中和”小屋为落脚点,链接社区、居民,充分发挥微网实格作用,引导和发动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环保生活中。
为表扬先进、树立典型,激励更多家庭学习“绿色”,争当“最美”,龙泉驿区积极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层层筛选推荐,最终评选绿色节俭家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广大家庭自觉形成共建共享、绿色健康新风尚。
联动社区商家加入环境建设中,提供相应的积分兑换;建立“碳中和”小屋的积分管理机制,根据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和节能
减排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奖励,将居民的环保行为与获得实际利益相结合,激发居民积极性,引导居民养成主动分类、自觉投放的行为习惯,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民生为本,畅通全民参与通道
拉近距离,推动环保设施对外开放
近年来,龙泉驿区创新“地下治污,地上造绿”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模式,打破公众固有印象,积极推动环保设施对外开放。鼓励长安静脉产业园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等设立企业开放日,设置教育体验场所、开设环保课堂、开展生态文明公益活动。2024年3月开展“加速变革·探索污水‘蜕变’之旅”水周主题宣传活动,邀请学校师生走进污水处理厂。同年4月,举办“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走进东安水质净化厂研学活动。
内外兼修,让环境基础设施成为风景线
龙泉驿区首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陡沟河污水处理厂二厂,整个生产车间都建造在地下,地上部分则设计成了景观公园。东安水质净化厂含地下污水处理厂、地面综合楼、污水管网及地面景观绿化等配套设施,三叶草的形状建筑与草长莺飞、碧波清澈的景致遥相呼应。处理后的中水除满足厂内回用外,还用于园林灌溉、道路保洁等。
共享生态之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2022年,“新铁人三项”因为一条凌晨4点龙泉山上“堵人”的新闻意外爆火出圈,青龙湖公园的草地上“长满”帐篷。
环城绿道上骑行画圈,夜爬龙泉山守候日出,成为公园城市独有的“运动模式”,直接把生活的仪式感拉满。
在轻拂的风中享受骑行的速度,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回归山野的静谧,在漫长的等待中遇见第一缕阳光……美好的体验背后,是生态价值转化的绿色实践,是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日渐成型,更加浓厚的生态本底,营造出更加丰富的生活场景,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多元。
山水相依、城乡融合,推窗见绿、移步即景,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的大美公园城市正在龙泉驿区蓬勃生长,城乡处处呈现出“植”此青绿、美美与共的万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