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在面临着全球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气候异常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已经开始不断的去探寻一种更有效缓解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矛盾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模式在今天开始得到了各国经济界、科学界以及政府的普遍认可。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的低碳化自然也得与时俱进。为此,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必须要及时的调整思路,在适应世界贸易低碳化的过程中力求以变应变。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
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
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这个概念的提出,必将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格局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具体来说,对世界的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世界贸易格局的影响和变化,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另外,绿色壁垒等新的贸易壁垒将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将增多或者出现,这对各个国家的出口产品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在原有的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之外,由于又要多出一个碳要素,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也会发生转化。相对来说,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技术上占有领先地位,因而希望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占据未来国际
市场竞争制高点,而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就不那么幸运了,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粗加工比重大,耗能多,污染大,要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大幅度削减
碳排放量,无异于令其退出国际分工。
其次,在低碳经济这顶大帽子下,各国对碳关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许多国家特别是近些年来已然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达国家,以限制碳排放为名征收碳关税,则有可能成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借口。2009年3月17日,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称,如果其他国家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措施,那么美国将征收碳关税,而美国众议院在2009年6月26日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就包含了有关碳关税的条款。前不久,法国也提出,从2010年开始,对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及欧盟严格国家的进口产品,将征收碳关税。
再次,随着未来碳
排放权交易的日益扩大,碳排放权有可能像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其他要素一样跨国流动,甚至还会更加自由地流动。由此,很可能替代一部分货物贸易。
此外,随着碳要素附着于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国际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上,有可能出现碳排放权的稀缺性差异,一些缺少碳排放权的环节有可能成为产业链上的“死结”。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国际产业链条面临着新的一轮重构机缘。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为保证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
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简称
碳交易。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将所获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出售给有减排要求的发达国家政府或机构。
全球
碳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年均增长126.6%。尽管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一级市场交易额下降,但二级市场依然活跃;基于配额的交易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交易额达到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1亿美元增长100.5%,超过2005年交易额的10倍。从全球碳交易量来看,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2008年年均增长59.5%。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在全球碳交易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8个交易中心,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未来近十年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
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未来十年后,在配额分配中尽快引入拍卖机制,以提高碳交易的效率。
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即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减排协定,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结果将对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气候
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政策正是未来全球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迄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对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的发达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也不愿列入谈判议题,相反却试图给发展中国家制定难以接受的减排目标。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对现有的生产结构、生活结构,尤其是外贸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都将会造成更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