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双碳”目标,南京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减污降碳高质量发展

2024-8-16 13:26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赵彤 张健

一张薄如蝉翼的薄膜,却能广泛应用在生态环境、水资源利用、化工及食品生产等行业,并涉及2000余项工程、服务企业近千家、产生百亿元经济效益。

在南京,就有这样一家膜科学技术研究所,聚焦水资源、能源、环境、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领域重大需求,专注陶瓷膜、渗透汽化膜、气体分离膜、有机膜、有机无机复合膜等高性能膜材料研制及膜反应器、废水资源化、尾气净化等膜集成技术与成套装备开发,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减污降碳高质量发展。

用“膜法”守护蓝天,收获国家级大奖

依托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优势,日前,江苏久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朗高科)与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气体净化膜材料的创制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张‘神奇的膜’在工业化生产中,可以用于烟气除尘、粉体回收、气固相反应等过程,不仅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实现环保效益。”团队专家介绍,在民用领域,气体净化膜还是生产空调、空气净化器、口罩等的新型材料,用在空气净化器上对PM2.5的拦截效率达到了99.99%以上。”

而针对工业烟气中油性气溶胶易在滤材表面吸附形成污染层,影响膜结构和透气性能的国际难题,气体净化膜材料则采用表面疏水疏油改性的热辅助原位功能化方法,实现了对膜界面结合性与表面浸润性的有序调控,显著提高了膜的抗污染性能和长期服役能力。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转化为生产力,这个过程艰辛复杂。从2013年研发成功,到2015年实现转化,此后,气体净化膜材料又经过9年的市场验证。

此前,部分企业都是采用传统的布袋过滤烟气中的粉尘,由于布袋的孔径大,超细粉尘容易沉积堵塞孔道,很难清理,导致布袋需要经常更换,影响生产稳定性。

“烟气过滤就像我们过滤豆浆,越往后豆浆便越难滤出,因为滤饼太厚,只有清除滤饼后,豆浆才容易过滤。”专家介绍,由于气体净化膜材料是双层的复合结构,膜层的孔径很小,所以粉尘全部被拦截在表面,不会堵在孔里,膜表面的滤饼容易通过反吹清除,气体就容易透过了。

经过9年的不断更新升级,技术团队持续将排放降到更低,服务于企业更高的绿色环保需求。如今,气体净化膜的运用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示范工程。

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随着膜技术不断创新迭代,膜材料正向高性能、低成本及绿色化方向发展,膜技术对节能减排、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显著增强,已然成为行业的“新质生产力”,促进着众多企业从原来的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对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技术优势。

成立于1994年的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多年来依托于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一线攻坚克难,解决了诸多重大技术难题。

其中,VOCs回收膜及成套装备可解决排放尾气有机溶剂回收、驰放气中烯烃单体回收、储罐及装车呼吸气有机溶剂回收及达标治理等难题,在中石化、中化国际、鲁抗医药等8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普及率达到膜法VOCs回收市场的25%,促进了过程工业节能减排和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累计减排有机废气超过25亿m³,回收有机溶剂超过15万吨,新增产值超过25.5亿元。

国内首套膜法丙酮尾气回收与治理工程

此外,团队还解决了制浆造纸行业废水排放“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克了“全球首套膜法造纸废水零排放工艺”等一批重大成果,推动了造纸、化工、锂电等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求实扎实”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初一公里”

在南京,越来越多像膜科学技术研究所这样的的科技中心都在以科技支撑绿色低碳发展。2021年成立的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北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江北创新中心”)也锚定“双碳”目标,强化攻坚突破,助力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为相关领域产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更多原始创新和有力科技支撑。

围绕“双碳创新成果概念验证中心”的定位,江北创新中心面向国家“双碳战略下工业流程再造”的重大需求,重点布局减碳节能系统、负碳功能材料、低碳生物制造三大方向,打通“科学-技术-工程”的融通创新链和高端产业链,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高地。

“概念验证是推动早期科技成果迈向市场化、产业化应用阶段的关键驱动环节,可以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初一公里’”。江北创新中心负责人介绍,概念验证不仅需要来自高校的技术专家,更需要来自产业、资本和市场的匹配信息与对接能力。中心通过开展产品验证、市场验证、团队验证,以及融资能力验证,力图形成项目培育完整闭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到目前为止,进入中心概念验证项目库的有42个项目,开展概念验证培育的有20个,进行概念验证项目的有18个,已经产业化、注册为公司的有14个。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未来,依托借助创新引擎,南京将持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朝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目标加速迈进。厚植创新“底色”,实现更高效的科技赋能;提升发展“成色”,筑牢更坚实的产业基础;彰显共赢“亮色”,推动减污降碳科技创新成果由量变走向质变,共享“双碳”机遇、共创美好明天。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