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一起
北京某公司
碳排放配额(BEA)执行案引起了本报记者关注。
2023年初,北京市某公司因经营不善,拖欠职工工资迟迟未能给付,北京市各区仲裁机构作出法律文书,要求该公司向离职员工给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后来,因该公司无能力给付,自2023年6月起,300余名涉案员工陆续向丰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涉案金额共计2000余万元。
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环资庭)负责人姜春玲介绍,在执行过程中,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丰台法院)依法强制处置该公司名下相关财产后,查明该公司名下已无普通动产和其他方便执行的财产可供执行。执行中,承办法官了解到该公司持有可变现的碳排放配额,丰台法院向市生态环境局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对该公司的碳排放配额采取预冻结措施,待该公司履行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义务后,再推进剩余配额处置程序。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于2021年7月实现碳排放配额现货
市场统一交易,这说明碳排放配额作为企业的资产,具有一定的财产权利属性,依法可以作为可供执行的财产。”承办法官罗琛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2024年4月上旬,丰台法院向北京绿色交易所送达执行裁定书及协助执行通知书,预先对北京某公司的碳排放配额成交款进行扣留。在丰台法院监督和市生态环境局的见证下,北京某公司现场将其持有的碳排放配额在北京市碳
排放权电子交易平台公开挂牌。当日,该公司持有的1万余吨碳排放配额全部交易成功。
2023年8月14日,北京四中院及门头沟法院、房山法院、通州法院、怀柔法院、平谷法院、密云法院、延庆法院等7家基层法院统一挂牌成立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在过去的一年中,北京法院共审结刑事、民事、行政等各类环境资源案件374件,筑牢首都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8月14日,北京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旭辉在北京法院环境资源审判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过去一年,北京法院依法审结非法采矿、非法占用农用地、污染环境犯罪案件38件,其中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31件;审结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6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件,并及时适用环境保护禁止令,为“生态颜值”的提升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依法审结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狩猎、盗伐滥伐林木犯罪案件84件,有力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依法妥善审结噪声污染民事案件41件,守护人民群众的宁静生活和社会和谐。
“其中,朝阳法院依法审理全市首例涉碳排放配额交易合同纠纷案、丰台法院依法办理全市首例对被执行人持有的碳排放配额变现执行案;延庆法院依法审结涉及43人的全市最大的非法捕捞水产品系列案;密云法院通过强制执行促使700户村民的进山路得到有效整修,助力美丽乡村、绿色乡村发展。”李旭辉表示。
据了解,北京法院已基本实现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由同一审判组织集中审理模式,密云法院、延庆法院探索将执行纳入环境资源审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