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的交会处,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在全国生态大局中的功能作用举足轻重。
建设美丽甘肃、保护生态环境是甘肃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组织实施“七大标志性战役”,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改革,推动山川秀美新甘肃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水更清,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7%
盛夏时节,晴空万里。
在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镇海石湾村,黄河支流湟水河与大通河在此合二为一。
2022年4月,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启动。实施生态项目、整治沿河砂厂、清理支流沟岔……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不仅让市民拥有了一条水净、岸绿、景美的滨河绿廊,两岸泥沙也不会裹挟着流入黄河。
如何使黄河干流越来越清?2020年8月,兰州市对盐场污水处理厂进行动工改扩建,改造完成后,黑臭的污水经过处理,没有一点异味。此外,全市12家污水处理厂、34家废水排放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数据一目了然。一旦数据超标,系统会自动报警,实现了精细化监管。
近年来,甘肃省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甘肃境内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7%,高于黄河流域9省区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全省20925名五级河长、927名五级湖长持续开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等工作。2018年以来,五级河湖长累计巡河422.29万人次,有效解决14170个涉河湖
问题。
山更绿,八步沙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推进30公里
今年7月,甘肃省首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博物馆——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建成开馆,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领略祁连山富饶的生态资源和地质资源。
近年来,甘肃上下齐心,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完成问题整改转为常态化长效保护监管。连绵的祁连山区,动物种群逐渐增多,一些多年难觅踪迹的国家一级、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时有出现。
在八步沙林场,梭梭、红柳、香茅草依偎在环林路两旁,守护着绿色希望。从最初的“一棵树,一把草”到“草方格+沙生苗木”,再到“固、管、护、养一体化”“互联网+治沙”,八步沙林场先后完成治沙造林超过28万亩,八步沙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推进了30公里,绿意在这里铺展。
蓝天白云渐成常态、绿水青山近在咫尺。甘肃省持续推动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统筹做好“四屏一廊”建设;积极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奋力绘就山川秀美的现代化甘肃画卷。
天更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3.4%
兰州市民刘建国常常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去黄河边放风筝。“这些年,兰州的空气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呼吸着新鲜空气,心情都变好了。”
近年来,兰州市积极创新举措,铁腕治污,空气质量逐年改善,实现了从“兰州灰”到“兰州蓝”的巨大转变。这也是甘肃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一个生动注脚。
如今,甘肃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3.4%,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4.6%,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同时,制定全省总体实施方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农业农村
减排固碳“1+N”
政策体系,推动兰州市纳入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推动兰州、金昌、敦煌3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白银、庆阳(西峰区)两个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建设,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有序推进。
开窗见绿、起步闻香、抬头蓝天白云……这是美丽甘肃的模样,也是甘肃省持续深化生态领域改革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