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首批行业企业将由电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5个传统制造业和航空服务业,年排放量大于2.6万吨的企业构成,碳市场排放量可能涉及30亿吨至 ...

2015-3-2 11:13 来源: 中国网

“我国将在2016年启动全国碳市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首批行业企业将由电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5个传统制造业和航空服务业,年排放量大于2.6万吨的企业构成,碳市场排放量可能涉及30亿吨至40亿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气候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处长蒋兆理日前透露上述消息。记者同时了解到,应对气候变化,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水电被寄予厚望;电网已经通过节能发电调度等手段,有效地节省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水电去年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作为一个有巨大经济增长潜力的新兴国家,做出了“充满勇气和责任感”的承诺:去年11月12日,中国和美国在北京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根据该声明,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与此同时,相继推行实际行动。据蒋兆理透露,我国正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首批行业企业包括电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等5个传统制造业和航空服务业,如果仅考虑现货,交易额预计可达12亿元至80亿元;如果进一步考虑期货,交易额将大幅增加,活跃性也将大幅提升,交易金额将达600亿元至4000亿元。

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水电被寄予厚望。2014年我国水电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在2013年我国新增水电装机达到破纪录的3000万千瓦的基础上,2014年上半年,我国新增水电装机超过千万千瓦,提前半年多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水电装机2.9亿千瓦的目标,截至2014年底,总装机容量已经历史性地突破了3亿千瓦,发电量也历史性地突破了1万亿千瓦时。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水电的标志性工程,三峡水电站2014年全年发电量达到了988亿千瓦时,创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的世界最高纪录,累计发电量突破8000亿千瓦时,相当于累计为社会节约原煤消耗4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00多万吨。

目前,全球近五分之一的电力来自水电,水电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比重更是高达85%。对此,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认为,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实现节能减排,替代化石能源,比较现实的还是要靠开发水电。我国的水能资源世界第一,总量约占全球的六分之一,今后还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节能发电去年助广东节省标煤228万吨

应对气候变化,电网已经通过节能发电调度等手段,有效地节省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以广东为例,作为经济大省和用能大省,随着经济发展,用电量迅猛增长,电力供应矛盾以及环境矛盾都异常突出。进入新世纪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强烈需要构建一个开放、多元、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这根电力杠杆也着实撬动了广东绿色经济的发展。

西电东送有效减少广东省化石燃料消耗。2002年,南方电网公司西电东送通道仅有“三条交流、一条直流”,总容量为370万千瓦。随着目前南方电网糯扎渡、溪洛渡工程相继投产,南方电网已经建成“八条交流、八条直流”西电东送大通道,西部的清洁水电源源不断地通过这16条西电东送大通道送到广东,送电规模达3400万千瓦。
2014年,西电东送电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723亿千瓦时,增长31.1%,水电占比为70%,最大限度地消纳了西部水电等清洁能源,减排二氧化碳1.3亿吨,减排二氧化硫96.7万吨,为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东西部省区协调发展、互利共赢,促进社会节能减排作出积极贡献。

2015年至2017年,南方电网公司还将建设±800千伏滇西北至广东直流输电工程,为广东地区蓝天白云出一份力。

此外,节能发电调度也是广东电网公司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广东作为全国试点单位,从2008年底正式启动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工作。节能发电调度涉及电力系统各方面,是对原有调度模式的制度性变革。节能调度就像是一杆优胜劣汰的标尺,它将发电机组负荷率与能耗及排放量化挂钩,实现每台机组的发电量由其节能减排水平决定,确保了核电、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及清洁高效的燃煤、燃气机组优先上网,一些小火电、小油机难以为继,逐渐退出市场。2008年至今,实行节能调度以来,累计节省标煤83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27.8万吨。

“通过节能发电调度,广东2014年全省累计节省标煤228.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7.8万吨。”广东电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晒出了一张“绿色账单”。记者折算一下,如按一棵树年吸收二氧化碳18.3千克计算,广东电网2014年一年就相当于“植树”3.3亿多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