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水环境方面,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6%,高于国家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大气环境方面,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63天(优72天,良91天),同比增加6天;PM2.5平均浓度36.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3微克/立方米;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
土壤环境方面,完成84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17个地块土壤污染风险评估,8个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并移出名录,修复污染土壤33.6万方,提供净地695亩,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环境安全方面,我市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市在用放射源、射线装置安全可控,无辐射事故发生。及时妥善科学处置一般突发环境事件3起,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
自然生态状况方面,我市2023年生态质量指数为66.8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21。
二、上半年重点工作
今年上半年,我们全力实施“14710”(以美丽重庆建设为统揽,推动4个着力提升,协同推进7项重点任务,集成实施10项行动)工作体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一)体系化接受和配合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5月8日至6月8日,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入驻重庆开展督察工作。中央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4件典型案例、24个重点
问题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转办的3421件群众举报投诉办结492件、阶段性办结1572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效果的“试金石”。
(二)迭代升级美丽重庆建设。
6月19日,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暨美丽重庆建设大会,要求结合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迭代升级工作体系,积极打造标志性成果,努力交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高分报表。正式出台《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迭代构建美丽重庆建设目标体系、工作体系、
政策体系、评价体系,为美丽重庆建设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对此,我们也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行动计划》进行了解读。
(三)扎实推进治水治气治土。
守护一江碧水,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出台20条措施严格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推动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401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4%,发布市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5个。守护美丽蓝天,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夏秋季“治气”攻坚、移动源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新完成企业深度治理或超低排放改造31家,累计实施企业废气治理577家,新增培育大气污染防治绩效评定A、B级企业27家、占总量的49%,淘汰治理老旧车5.2万辆,推广新能源汽车10.6万辆。打造净土家园,启动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改革试点,轻微污染地块修复时间压减三分之二,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四)协同强化治废治塑。
印发“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指南,制定“无废指数”指标体系,建成“无废城市细胞”1600余个,开展全国首批燃煤电厂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试点,建成全国首个
电力行业固废循环利用中心。新增危险废物利用能力29.5万吨/年,医疗废物处置能力7.77万吨/年。协同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指导快递行业使用可降解塑料胶带、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制品回收量达16.85吨,快递行业使用循环包装箱(袋)332万余个,有效提升源头减量效果。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开展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建立重点管控新污染物、优先控制化学品、列入环境风险优先评估计划化学物质的生产使用企业清单。
(五)持续加强治山治岸。
严守1.92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发现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9%,其中纳入国家考核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为100%。推动134个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全部开工。加快编制陆生、水生重点保护物种图谱,初步构建水生生态监测网络,加快建设10个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新增观测到“鸟中大熊猫”白颈长尾雉,并在城口县发现大规模野生崖柏集中分布区。“重庆市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优秀实践成果。强化尾矿库污染治理工程,推动秀山县完成23个锰渣场整治,推进城口县、酉阳县加快实施2个锰渣场整治。
(六)统筹加强治城治乡。
新命名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4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推进5个区县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深化城市油烟异味、建筑工地施工噪声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累计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656个、消除黑臭面积119.9万平方米,较2023年年底分别增加542个、67.9万平方米。
(七)绿色低碳发展更加强劲。
组织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国家试点,谋划482个项目进入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加强重庆碳
市场建设,累计交易5109万吨,1—6月交易量排全国8个地方
碳市场第3位。在全国率先印发“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调整方案,分类划定818个环境管控单元,更好支撑产业优化布局。实施环评服务“惠企便民”专项行动,实行豁免环评管理、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管理的行业类别数量排全国第一。全市高效审批项目环评1136个、涉及投资3136亿元,支持
交通、能源、半导体芯片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市场监管总局公布我市生态环境领域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得分为86.19,名列全国第一。
(八)完善提升环境治理体系。
加快建设“数字生态环保”体系。“巴渝治水”应用实战化运行,获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典型应用、2023年度数字重庆建设优秀应用,“巴渝治气”应用已完成露天焚烧、施工扬尘、道路扬尘问题处置3个“一件事”场景建设并试运行,“巴渝治废”应用已配置医疗废物、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等2个“一件事”。环境执法效能持续提升。集成实施“利剑执法”行动,全市作出环境行政处罚576件,其中查处重大案件30件,荣获2023年全国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表现突出集体,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成效被生态环境部、司法部向全国推广。优化营商环境蓄积新动能,将3027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帮助239家企业重塑环境信用。保障环境安全筑就新屏障,督促整改隐患332个,指导长寿
化工园区、涪陵白涛园区扎实推进“一园一策一图”试点。
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暨美丽重庆建设大会精神,锚定全面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总体目标,紧盯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10周年关键节点,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在西部地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重庆生态环保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打造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以实干实绩向全市人民交出生态高分报表。